清朝的后妃制度是怎样的?皇帝为什么要定期选秀?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后妃制度,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皇帝有很多妃嫔,最为人熟悉的就是那句"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皇帝选这么多配偶,一是因为古时候的医疗卫生条件差,幼儿夭折率高,皇帝为了保证后继有人,只有多生子女才能保证子嗣延续。要想多生子就得先多配偶。这是一个现实的考虑。另外,后妃多也是皇帝权威的体现。皇帝拥有这么多后妃是从奴隶社会时期延续下来的习俗,表明上下有别。只有皇帝才能拥有这么多后妃,以突出皇帝的权威和实力。皇帝的婚姻还有政治因素在里面。皇帝为什么要"定期"选秀呢?除了喜欢新鲜感,更多的因素是政治需要。尤其是当皇帝年纪比较大的时候还在选秀,那就完全是政治需要了。这其实是联络各个政治势力的手段,让各大家族跟皇室联系的一个渠道。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皇帝是获益的,各个家族也是得利的,真正被牺牲掉的只是那些小姑娘,尤其是参加老年皇帝选秀的小姑娘。

image.png

  先讲清朝的选秀女。一般是八旗子弟的女儿才能参加选秀。外官文官同知以上,武官总兵以上的女儿才能够参加选秀。同知是正五品,比如慈禧的父亲惠征是安徽的一个道台,官职是正四品。所以,慈禧不能嫁人,要先参加选秀。选秀对于年龄是有要求的∶十四岁到十六岁。特殊情况,可以放宽到十七岁,但是超过十七岁是肯定不能参加选秀的。选秀每三年一次,如果有未婚女子,超过十七岁,又错过了选秀女,那是不是就可以自行婚配了呢?凡是符合选秀条件的人如果没有参加选秀,原则上是不能嫁人的。想嫁人,必须经过皇帝同意。这个倒不用一个人一个人地去请示,以旗为单位,一批一批地奏报皇帝就行了。

  一开始这个制度实行得还挺好的,但是清朝中期以后,这个制度就很难执行了。因为人口增长得太快了,每一次参加选秀的秀女太多了。于是,选秀的标准也就水涨船高,主要是对秀女父亲的官职要求越来越高。光绪皇帝选皇后的时候,候选人基本上都是巡抚或侍郎的女儿。到了晚清,很少再有道台、知府的女儿参选秀女了。

  选秀女和选宫女最大的区别是,秀女不一定入宫。因为选秀女,不是单纯给皇帝选后妃,其实是给所有的近支宗室皇子、皇孙选秀——当然主要是给皇帝,但候选人当选秀女后,也可能分配给近支宗室为妻。宫女是全部留在后宫的。清朝选宫女,第一年纪要求是十三岁。第二必须是上三旗的女儿。上三旗是正黄旗、正白旗和镶黄旗。只有上三旗身家清白的女儿才能入选宫女。宫女中除了极少数被皇上看中、升为妃嫔了,或者太后和皇后特别喜欢她,离不开她了,否则二十五岁必须出宫。宫女表面上看起来光鲜靓丽,其实日子很不好过。她们并没有专门的住宿宫殿,只能四处打地铺,而且吃的是御膳房的剩菜剩饭,经常挨打挨骂。只有四季衣服,宫女们是不缺的。但那也是为了让宫女们穿戴整齐,面子上能好看一点。

image.png

  后妃和清朝官员一样,是分等级的。清朝后妃尊卑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之分,皇后、皇贵妃只有一位,贵妃两位,妃四位,嫔六位,贵人及以下没有定数。后妃晋升级别,是很困难的。只有皇帝登基的时候没有结婚,这批秀女才有机会直接当皇后、当妃,起码也能当个嫔。万一这个皇帝年纪很大了,后宫齐全,那所有的秀女选进以后基本上是从答应开始做起,很少能封为常在,能一举封为贵人的就更少了。

  后宫只有十二座宫殿安排妃嫔,里面安排皇贵妃、贵妃、妃、太妃,连嫔都不一定有自己独立的宫殿。低级的妃嫔跟宫女没有什么区别,就睡在地板上。十四五岁离开父母,睡在宫殿的地板上,整天只能吃御膳房端来的大锅饭,有时候还可能是剩菜剩饭,生活要多悲惨就有多悲惨。晚清官员何刚德回忆在宫中看到廊下排列着很多饽饽,宫女就以此为生。不得意的宫女就自制荷包,托太监销售。四两银子一个荷包,不便宜,但因为用料好,做工细,勉强能销售出去贴补宫中用度。后妃进入皇宫以后,原则上来说永生永世都不能踏出紫禁城一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红楼梦》,为什么"元妃省亲"花费了那么多笔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是一个天大的恩典。原则上来说,只要进入皇宫,即使当了皇后、当了太后,除了死之外,是不能踏出皇宫一步的。

  后妃生下孩子以后,是享受不到天伦之乐的。首先,嫔妃生下的所有孩子,在理论上都是皇后的孩子。孩子要由宫廷统一养育。而为了防止皇子、皇孙和后妃发生不可描述的关系,皇子和后妃相见有着严格的规定。一旦皇子和后妃单独相见,就要受到严惩。皇帝死了,成了太妃,也不能经常见到儿子。原则上来说,低级的后妃在皇帝死的时候没有殉葬就就已经算是开恩了。余生不是在佛堂里度过,就是在深宫中度过。一些级别比较高的太妃、太嫔,可以住在宫殿里,但是也要给新皇帝的后妃腾地方,搬去别的宫殿,好多人住在一起。当然,如果她运气足够好,年纪足够老,成了太太妃,而儿子也成了皇叔,在外面称王称霸,又愿意奉养老母亲,这个时候就需要她的儿子向现在的皇帝提出申请,这样才有可能把她接到外面来。所以,大家不要以为,进宫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很多秀女入宫后,一辈子连皇帝的面都没见过。所以,《红楼梦》里面元妃省亲,她为什么和奶奶、母亲抱头痛哭?因为宫廷生活的确不是一般女子能够忍受得了的。选秀是要女儿把一生都奉献给家族。家族确实从入宫女儿身上获得了好处,但是也把她的一辈子都搭进去了。

  皇帝选后宫的本意,是希望后妃能给自己提供一个安宁的后盾。皇帝住的叫"乾清宫",皇后住的叫"坤宁宫",从名字上可以看出,他希望后宫安宁,能给自己提供一个安宁的后方。皇帝不希望后妃走到前朝来,不希望后妃干政。后妃一旦干政,就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所以这是皇帝尽力防范的一件事。实际上,皇帝是无法杜绝后妃的政治影响的,后宫干政一直存在。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垂帘听政"。

  后宫有什么渠道可以干政呢?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渠道,皇后是国母,她的一举一动本身就带有政治含义。后妃也一样,她们的存在本身就带有政治色彩。况且,皇帝有时候还要后妃去扮演一些政治角色。第二个渠道是后妃能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对皇帝产生影响,比如,有个大臣对皇帝的宠妃家很好,这种好会传达给宠妃,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皇帝对这个大臣的评价。后妃干政的第三种情况发生在皇帝驾崩以后。如果新的皇帝太小,中国古时候往往采取由太后辅政的形式,从皇权上来说,这种形式是对皇权的至高无上的践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历朝历代以孝道治天下。小皇帝是不是应该听他母亲的?况且,太后是老皇帝的妻子,本来就是国母,本来就具有政治合法性。所以,每当需要太后走到前台,由她来辅政或者听政,官僚集团和读书人勉强也能接受得了。

image.png

  后宫干政最热闹的形式,就是"垂帘"。"垂帘"垂的其实不是帘子,而是一块纱,在清朝的时候是垂一块"黄幔",一种透视效果很好的纱,黄色代表皇家。那道帘子更深的含义是,强调后妃只能在幕后,不能名正言顺地行使皇权。

  后妃没有特殊情况,不能踏出后宫一步,所以即使太后垂帘,也只能在后宫的养心殿听政。有些书上说,戊戌政变的前夜,荣禄连夜向慈禧太后告密。但是从政治制度上来说,荣禄不可能向慈禧太后告密,因为他根本没法在深夜见到慈禧,慈禧不可能于深夜在后宫召见大臣。荣禄深夜向慈禧告密,从宫廷制度上来讲是不可能实现的。

  另外,"听政"意思是后妃只有听的权力,只有向皇帝提意见的权力,所有命令在名义上都只能由皇帝来发,还得以圣旨的形式发下去。比如在《走向共和》中,有一幕是光绪皇帝坐在前面,慈禧坐在帘子后面和大臣对话。保守大臣刚毅,说了很多话,慈禧跟他吵了起来。吵到最后,光绪听不下去了,很生气地站起来拍桌子。这一下,所有的大臣马上跪倒,连慈禧也闭嘴了。因为名义上,光绪永远是一把手。如果光绪生气了砸东西了,哪怕他是个傀儡,大臣们也要静下来。慈禧下的命令,光绪只要不同意盖玉玺,这个命令就不能生效。垂帘的本意是一种辅助措施、一种权宜之计。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后宫对皇权的影响和干涉都是间接的。名义上,永远都是小皇帝在做决策。

  "垂帘"是有时间限制的。皇帝亲政的日子,就是垂帘结束的日子。如果皇帝明确表达了我要亲政,太后就得撤帘,因为她的权力是依附于皇权的。

  也就是说,整个后宫,最后受益的只有一人,而且还存在未知因素。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