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后14年秦朝就灭亡了 秦朝真的是亡于暴政吗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秦朝灭亡,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前221年,秦国历时十年终于灭掉六国,统一了华夏,秦王嬴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可仅仅14年后,秦朝便因秦始皇的突然死去而分崩离析。
后世普遍把秦朝的短命归结于秦始皇的残暴和秦法的严苛,焚书坑儒、修长城、戍卒失期而斩等等,都是体现这一观点的证据。但是,汉朝沿用了秦朝的大部分法律和制度,却没有人认为汉朝严苛,秦法似乎也没有想象得那样令人无法忍受。
秦朝灭亡的原因肯定不会只有一个方面,在这里,我们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一下,秦国经过八百年的励精图治,终于达到统一后,却为何会陷入经济上的崩溃,从而导致天下人的群起攻之?
一、军功等于土地
秦国原本是一个西陲小国,最早的国君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而被封为诸侯。国君曾是打工人,封地又是与胡人接壤的蛮荒之地,难怪秦国一直被中原各国所轻视。
当时最高贵的一流诸侯当属周朝的宗室,比如周武王弟弟的鲁国,还有晋国、燕国、郑国等等。二流诸侯是周朝的功臣,比如姜子牙的齐国。最末流诸侯是东夷南蛮的非中原文化诸侯,比如楚国。不过,楚国一直奋发向上,学习礼乐积极,块头又大,最后终于融入了中原文化,升格为一流诸侯。
秦国一开始属于末流诸侯,处于朋友圈鄙视链的最底层。可老秦人不服输,反而激发了冲天的斗志,一步一个脚印,硬是打进了超一流诸侯的行列。在这个逆袭过程中,关键性人物是商鞅。
商鞅变法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但有一点需要了解的是,其他诸侯国其实都进行过类似的变法,内容也差不多,最大的不同是秦国变法变得最彻底,执行得最严。
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只为一件事情而活着,那就是打仗。耕是为战服务的,种出更多的粮食才能召集起更多的军队,取得对其他诸侯国的优势。古时候打仗,军队人数是最重要的,以多胜少是普遍性,以少胜多的战例因为太稀罕才会被大书特书。
为了鼓励将士们拼死作战,商鞅规定只有军功才能授爵,连秦王宗室都不能例外,所以史书称秦人闻战则喜,巴不得天天打仗才好。有了爵位便可以免税、吃好的、穿好的,甚至做官当将军,秦人自然会沉迷于战争而无法自拔。
对于普通士卒来说,除了这些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外,最看重的是土地。更高的爵位对应着更多的土地,有了足够多的土地才能养家糊口,过上小康幸福生活。
秦国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国家把土地分配给农户,让他们种粮交租,这叫授田制,秦国是唯一的地主。按照中国古时候的惯例,每个壮年男丁一般授田一百亩,除了养活全家的口粮外,官府会收走余粮。
这种授田是不能世袭的,如果男丁死亡或失去劳动力,官府会收回田地改授他人,那么孤儿寡母的日子就难过了,男丁若有军功则不一样。根据《云梦简》等文献记载,军功授田是可以世袭的,意味着家族延续从此有了保障。
拼命作战赢取军功,便可拥有一块永远属于自己的田地,即使战死疆场,妻儿老小也不再需要为吃饭穿衣而发愁,这才是秦人勇于上战场的根本动力。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没有变过。
二、军功不再等于土地
这种军功授田制度确实能激发秦人的斗志,但显然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隐患。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获得军功授田的秦人自然越来越多,官府手里掌握的可分配田地却肯定是越来越少。
当秦国在不断向外开拓时,这个问题还不大,抢别国土地就行了。可统一六国后,所有的土地都变成了秦土,所有子民都变成了秦人,还去抢谁的?
秦灭六国时,每战至少十几、二十万人,灭楚国更是动用了六十万兵力,战事也颇激烈,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军功。这些有功将士本来盼着等仗打完便可以回家分田地,忽然发现军功不再等于田地了。
相对于偏远的秦国,中原其他诸侯国的土地开发程度肯定更高,人口密度又比秦国更大,本来就有很多无地农民,根本不可能实行秦的授田制度。既然没有更多的田地了,还怎么给功勋秦军分田?
也许这种情况正好可以给秦军战斗力的突然下滑提供一种解释,曾经让六国生畏的虎狼之师,却在秦末战乱时表现欠佳,别说项羽这样的猛将,连原先六国的遗族都打不过。这期间只间隔了14年,当年灭六国的老兵还都在啊。
此外,秦始皇急于开拓南方领土,刚完成统一便命60万大军深入岭南,这其中多半也有发掘新土地的考虑。南方虽然潮湿酷热,又遍地是莽莽密林,但总比北方匈奴人的草原要好一点,开垦出来就能种粮食。
三、废除授田
由于缺乏史料,我们不知道秦始皇有没有想办法去解决无田可授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是否有过,或采用过什么办法,结局都是一样的——失败。
因为统一后的第六年,即公元前216年,秦始皇颁布法令:“使黔首自实田”。就是让老百姓自己上报田地数量,既然官府无田可授,还是让老百姓自己解决吧。
专家们普遍认为这是秦朝承认了六国原有的土地格局,中原人多地少,秦国的老办法在中原根本行不通,那就索性不管了,让百姓自谋生路吧。
这条法令的直接结果是当年的粮价飞涨,每石涨至1600钱。而统一之前,各诸侯国粮价普遍在每石30钱左右,即使是有灾荒也涨幅有限,不至于如此夸张。
这就证明此法令引起了民间的极大恐慌,官府不再授田,百姓的田地得不到保障,贵族和商人趁机占有大片土地,粮价因此而猛涨,致使无数百姓濒于死亡,买不起粮食只有死路一条。
陈胜、吴广登高一呼而从者云集,背后必然有深刻的社会危机,而古时候最普遍、也是最致命的危机便是饥饿。衣食无着的百姓除了造反,没有其他生路,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四、就业率困扰秦始皇
就业率是社会安定的晴雨表,无论哪个国家都在想办法提高就业率。从秦末的情况来看,秦始皇治下的就业率应该不会高。那么,这些无业游民又从哪里来的?
首先是放下武器的六国军队,当时几大诸侯国的军队少则一、二十万,多达五、六十万,加起来估计有两、三百万。而秦军在统一之战中,似乎已经改变往日以斩首记功的方式,杀戮并不算很重,这就留下了大量的六国战俘。
据认为,远征岭南的60万大军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原六国军人。因为体弱、伤残等原因退出军伍,留在民间的原六国军人必然有很多。他们受过军事训练,有实战经验,跟秦军又有仇,正是反秦的主力。
老秦地也存在失业情况,但不是军人,而是军工企业。秦国完全是一台战争机器,除了农民和军人外,还有一部分劳动力是专门生产军械的。
大家都知道,秦军的武器生产已经实现标准化,技术水平和产量都比六国更强。战前和战时生产的海量军器,估计直到战争结束还有很大的储备。
战争一停,庞大的军工生产队伍马上陷入尴尬的境地,只能大规模裁员。幸好那时候没有军工复合体,否则一定逼着秦始皇继续开疆拓土。而授田制的废除,又使这些军工人无法变成农民,不得不也加入了失业大军。
秦始皇热衷于大搞建设,比如建阿房宫、修长城、拓宽驰道等等,不能说完全是滥用民力,大搞基建向来有增加就业率的功能,秦国又以擅长营建大工程闻名,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
尽管秦始皇付出了种种努力,但从来没有人经营过如此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帝国,缺乏经验的秦始皇最终还是失败了。再加上他本人的暴亡,以及继承人问题上的疏忽,终于使耗费八百年才建立起来的大秦帝国,在一瞬间轰然崩坍。
参考书目:《史记》《给历史算一笔经济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