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有什么作用?那么多水银从何而来?

  说到秦始皇陵,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史记》

  古时候的帝王们都有着修建陵墓的传统,而作为统治者的陵墓自然是奢华无比。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做到大一统的皇帝,在完成大业后,甚至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此落下了传承的皇帝称号。就这样一个高傲的人,他的陵墓自然是空前规模,不仅棺木的制作异常奢华,陪葬的东西也是空前绝后,而在考古学家们发现秦始皇陵后,却因为陵墓里的百吨水银无法展开深层次的挖掘,那这些水银到底从何而来?墓中灌水银又有何作用?

image.png

  秦始皇陵的规模

  秦始皇陵前后用了整整37年才建成,整个陵墓占地余50余公里,不仅有寝殿和内外城,还有很多现实生活才会用到的建筑物,比如马厩坑、俑坑等。这么庞大的工程自然不是几千人的规模能修建起来的。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修建的高峰时期,最多征用了将近80万人,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无可比拟的。除了地下的建筑群,陵墓地上墓园并不是像普通陵墓那样是一个公园的规模。整个骊山北麓,数量可观的宫殿群落散布在四处,还有六百多座陪葬墓和陪葬坑,整体模仿当时咸阳城的构造和布局。这也让它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藏物最丰富的帝王陵墓。

  1974年,秦始皇陵被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一个村子,当时村民挖井,挖出了陶制的人头,后边又挖出了陶俑的其他部位。上报后,政府立即组织考古队来挖掘,这一挖吓了人们一跳,一个6000余平米的兵马俑坑被挖掘出来,坑里的陶俑整整齐齐的在地下就这么站了几千年。

  充满汞元素的地宫

  在考古学家们的继续挖掘下,却被探测到的大量汞元素阻断了挖掘的进度。根据汞元素浓度的测算,地宫中可能含有大量的水银,这个数字可能超过100吨。而且也仅仅是估计,可能实际上的数量要比估算的数量更大。而且据《史记》记载,当时的商业大户中有一位叫做巴寡妇清的女商人,她是唯一一个经营丹砂成为富豪的商人。

image.png

  丹砂是古时候炼丹的主要原料,其主要原料就是硫化汞,而在置换提纯后,就可以得到水银。而巴寡妇清因为丈夫死后,一直守节而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那个没有守节思想的时代,巴寡妇清的贞洁打动了秦始皇,秦始皇还对她进行了奖励,专门筑台纪念。这也让他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因为守节而被皇帝嘉奖的女人。所以秦始皇陵中大量的水银,可能就是由她大量提供。但并不是全部由她提供,对于地宫中水银的使用量,即使作为战国七大富豪之一,掌握诸多汞矿的她也无力承担,秦始皇还命人在全国各地四处开矿,采取水银。为何地宫会有这么多水银?

  一是印证了古籍上记载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说法。而且汞的分布也很有特点,呈现东南和西南强,西北和东北弱的特点,而这一特点也和黄河、渤海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程度吻合。

  二是防止尸体腐烂,作为永生的另一种手段。中国不少帝王都曾想寻求长生不老药,秦始皇亦是如此。享受过权利滔天的至尊生活,有谁轻易想放弃这种经历。既然没有寻到长生不老药,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如果身体不腐烂,有一天还有复活的可能。

image.png

  其三是水银毒性极强,防止被盗墓。水银有挥发性,之后会散布在空气里。如果有不开眼的盗墓贼盯上秦始皇陵可能会因为中毒而死在陵墓中,生前作为九五之尊,即使驾鹤西去又怎么会愿意被普通人染指自己的地盘。结语

  秦始皇陵修建后,在历史上也经历过几次破坏和劫难。根据《史记》记载,最严重的一次,即为项羽带兵打入关中后,一把火烧了整个地上陵园的建筑。后来唐代末年又经历一次破坏,根据《骊山记》中所说的,当时黄巢攻入关中后,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大肆盗挖。到了近代最严重的一次当属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当时镇守长安城的刘镇华曾对多出陵墓盗挖,其中就包括秦始皇陵。尽管遭遇了大大小小数次的盗挖,秦始皇陵留给今日人们的东西,依然是让人震撼无比,这在我国历史上也是一座文化瑰宝,而不单单是一座陵墓。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