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的武器装备到底有多先进?是如何制造的?
下面由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军的武器装备到底有多先进,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在冷兵器时代,决定一场战争胜利与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和兵器的因素尤为重要。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之中,秦军之所以能够势如破竹,除了将帅们正确的领导外,精良的兵器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的确,当时秦军的武器装备比六国的都要先进。
1974年,考古学家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发现了大量兵器,这些兵器的出土为人们展现了秦人在兵器制造与军事作战方面的智慧。这些兵器中,有一条长6.3米的长矛遗痕,若加上箭头,这长度居然能达到七米。七米长的矛,怕是端平都困难,秦军是如何利用它作战的呢?
一、秦国兵器制造
《史记》记载的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荆轲先是献给秦王地图,图穷匕见后,荆轲手持匕首追着秦王绕柱跑,秦王竟拔不出来剑!
但拔不出剑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剑太长。两千多年以后,随着秦始皇陵重见天日,考古学家在兵马俑中发现很多青铜兵器,其中有一把长91厘米的青铜剑,这把长剑的出土证明了荆轲刺秦王场景的真实性。但疑问也随之而来:青铜剑普遍短而宽,长度在60厘米左右,就连最富盛名的越王勾践剑长度也只有55.6厘米,原因是青铜剑太长较容易折断。所以秦剑在锻造过程中用了什么“黑科技”使所得的剑既长又锋利呢?
其实古人在长期的青铜冶炼中已经发现了纯铜硬度并不高,也意识到了合金制作出来的兵器的优点,从而总结出了“六齐”的锻造经验,即对于六种不同的青铜器物需采用六种不同配置比例的铜、锡来进行锻造。所以很显然,秦军兵器的材质并不是纯青铜,而是属于合金。确实,在秦始皇陵出土的众多青铜剑中,锡的含量均在18%-21%之间,按这个比例锻造出的剑硬度、韧度都恰到好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秦剑那么长却不担心被折断的原因了。
透过秦剑,我们也可以知道,秦国锻造兵器的技术在七国之中属上上乘。除了这一点,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那就是秦国流水线式生产模式所生产出来的兵器几乎一模一样。《秦律十八律.上律》中记载:“为器同物者,其大小、长短、广亦必等”。举个例子:秦军兵器库中的弩机这种兵器的构造相对复杂,但不同弩机上的同一部件是可以互换的。
如此高标准、严要求锻造出来的兵器质量上肯定没得说,自然也经得起战争的检验。
二、作战方式
秦国有一种把军事集权管控力和强力军事制度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步兵作战方式,叫作秦军方阵。
这种作战方式容多种兵器于一个方阵之中进行联合作战。方阵中弩、步、车、骑的分布非常有条理性。并且作战之前将帅会根据战略地形、敌我力量来调整方阵的结构。使得在战争中可以把全体将士严阵以待和灵活地调整战略阵法有机结合,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调整着组织内部的资源。
而手执七米长矛进行的作战,也是在这样的作战方阵中才得以发挥最大的威力。因为长矛过长,所以长矛手的行动不如其他作战成员那么灵活,他们主要是靠集体作战、利用兵器长度特点将敌人阻挡在一定距离以内进行击杀;除此之外,长矛手主要对付的是战车。但是对于长矛手而言,他们始终得挺着长矛向前走,前排倒下后排立即补上保持阵型不变,就如同铜墙铁壁一般勇往直前。
在长矛手后面的是铍手、戟手和弓弩手。铍从外形上看很像插在长杆上一根短剑,它的长度约3.5米,界于戟和长矛之间。虽然铍不如矛那么长,但长度仍旧和两个人身高加起来相当,因此铍手的行动也不是很灵活。据推断,持铍的士兵很可能也是靠某种队形去冲击对手。
戟手的行动会比较灵活一些,因为戟的长度在2.8米左右,不是很长。从构造上来看,戟实际上是在戈的前边装了个矛头;从作战方式上来看,戟手在战斗过程中可以选择勾砍和直刺两种攻击方式。与长矛手不同,持戟的士兵可以集体作战,也可以单兵格斗,但对于他们来说,掌握战斗中自由搏击的技巧和发挥个人能力是最关键的。从不同的杀伤距离来看,长矛、铍和戟长短之间既有专业分工,又可以互相保护。
最后便是弓弩手,秦国的弓弩是当时最精准的武器,它对射程可以达到150米,大大超过了传统的弓箭,在作战时,若没有近距离的短柄交接,那便是弓弩手的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