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为什么秦朝又瞬间覆灭了?
下面由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秦朝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
秦国创造了伟大的历史,是第一个做到一统全国的国家。只是秦朝仅仅持续14年就被灭了,为何秦国完成统一后,没能将自己的巅峰期继续延续下去呢?实际上秦朝灭亡的根源是来自百姓的不满,陈胜吴广起义直接导致秦朝政权受到重创,难道秦国只会打仗,不会治国?可能的确有这样的因素存在,秦朝最后等于是形成了墙倒众人推的局面,已经无法挽回,不过也正因如此才诞生了伟大的汉朝。
说到大秦帝国的兴衰荣辱,就不得不提起商鞅变法,更不得不说一说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天下大乱,犬戎族乘机攻破西周国都镐京。当时,秦襄公率兵保护周平王迁都洛邑。秦襄公作为东周王室第一功臣,受封诸侯,原周王室直辖的歧山以西土地也全部赐于秦作为领地,秦才开始建国。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的陕西省,属于古时候中国的边缘,其经济、军事实力都相对比较落后,春秋五霸的排名是倒数第一。一直到战国初期,秦国仍然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于是才有时间发展自身的国力。在春秋时代,秦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边陲小国,经过历代君主的励精图治,最终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帝国。
是什么让一个边陲小国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又瞬间走向覆灭的呢?
(一)“徙木立信”,让秦走向变法图强的快车道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记载: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嗅到当时秦国官场的腐败气息,老百姓已经对统治者失去了信任,可见,秦孝公所接手的秦国有多么的愚昧落后了。要想把这样一个国家建设好确实是一件比较头疼的事儿。
然而,秦孝公绝非等闲之辈,他和每一个乱世枭雄一样,内心有一个雄霸天下的梦,为了实现自己称霸的雄心壮志,他必须变法图强,必须任人唯贤,必须使用重典以严明法纪,这也就不难理解秦国为什么会推崇法家思想了。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其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增强国力。第二,按军功授爵,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第三,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全国设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强迫人民编成“伍”、“什”,由国家统一控制;第四,奖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徭役,鼓励发展生产。
梳理一下不难发现,商鞅变法其实就是两个目的,一是鼓励生产,增强国力,强化统治。二是军功爵制,提高战斗力和军事动员能力。
(二)军功爵制,极大地提高了战斗力和军事动员能力
商鞅变法的四项内容是互为基础和前提,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军事手段来实现称霸。
鼓励生产,中央集权,目的是让国库充盈,政权稳定,国库充盈了,政权稳定了,朝廷才有底气和实力发展军事,进而发动对外战争。
同样的,军事实力增强了,老百姓才有安定的生产环境,才有可能在中央集权、政令统一的环境下积极生产。
尤其是军功爵制,更是为广大普通百姓打开了一条出人头地、拜将封侯的捷径。历朝历代,当官总是极具诱惑的,而且,普通人家的子弟也只有这一条路可以当官,它的刺激作用就可想而知了。
《韩非子·定法》记载: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 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首二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商鞅变法定制为十八级,它在大秦历史舞台上,起过极其重要的政治作用。军功爵制这种晋爵制度只因功劳高低,不限制逐级进阶,只需要斩首敌军达到一定数量即可加官进爵。
怎么样?是不是很刺激?只要能杀敌,达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担当相对应的官员,还能晋爵。是不是极大地刺激了男人的荷尔蒙分泌?
这种制度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士兵的杀敌积极性,从而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当然,别的国家也会用这样的方法来刺激本国士兵,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极其兴盛,哪国的军队上到战场上都会奋勇杀敌,这就看谁的本领更胜一筹了。怎么才能提高本国士兵的杀敌本领呢?强化平时的训练。
在战国时期,不仅是军营里的士兵要加强训练,提高战斗力,老百姓里的男丁一样要参加“军训”。因为部队常年征战,战斗减员很厉害,随时需要补充兵员,于是,尚武精神在秦国蔚然成风,为了不被杀敌切不被敌人杀死,民间军训非常普遍,而且,官府还会派有一定军事才能的教官进行基本的军事知识培训。一旦朝廷需要补充兵员,随时可以提供有一定军事素养的壮丁。这也就大大提高了军事动员能力。
秦国军队自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的军功爵制政策后,士兵愈战愈勇,部队战斗力爆表。奖励耕织,国库充盈,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军事实力倍增。加上中央集权统治,政令畅通,可以举全国之力发动对外战争。所以,很快就将秦国带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秦国的兵种已有步、车、骑之分。军队数量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出现了尉缭、白起、王翦等一大批著名军事家和将领。
公元前361年商鞅变法开始,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
军功爵制衍生下的募兵制,虽然有效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和军事动员能力,但将普通百姓训练成“预备役”准士兵也给大秦帝国的覆灭留下了隐患。
(三)“揭竿而起”,墙倒众人推
最终,在公元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嬴政仅仅只用了短短九年时间,就实现了横扫六合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
至于秦始皇在统一后施行的政策,今天不予讨论,我们只提出一个疑问,军功爵制仍然有效,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能揭开全国反抗强秦的序幕,为什么项羽能以少胜多?为什么秦军在之后的战斗中反而被乌合之众的农民起义军给打败了呢?
原因只有一个,秦国为了在统一过程中提高军事动员能力,将大量的军事人才和“预备役”准士兵留在了民间!
我们不妨扒拉扒拉,刘邦手底下有多少将才,又有多少谋士,“汉三杰”:韩信、萧何、张良,曹参、陈平、周勃、灌婴、郦食其、王陵、张苍、樊哙、刘交……再看看项羽账下的猛将:纪信、英布、彭越……以及全国其他起义军中的军事人才又有多少。
这些人在大秦帝国时期可以说都是深藏不露的高人,都有一颗不甘于人下的野心,只要有机会,其军事才能立马就展现出来了,那他们是从哪里学来的军事才能呢?千万别说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从打仗中学习打仗,其实,他们就是军功爵制下的“预备役”准士兵,正是大秦王朝培养了他们的军事素养,只是他们并没有选择为朝廷效力,而是走向了起义,选择了推翻大秦帝国。
所以,商鞅的军功爵制虽然在秦国上升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士兵杀敌报国的积极性,对秦统一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他的消极因素也不容小觑。
万里长城今犹在,可惜不见秦始皇。历史的是是非非都是过眼烟云,任何政策都是双刃剑,此一时,彼一时,曾将秦国带上快车道的军功爵制,最终却成了将大秦帝国覆灭的助推剂。
是未施仁政横征暴敛,还是律法严苛官逼民反?总之,要不是军功爵制影响下的全民皆兵,起义军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推翻一个大秦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