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在统一天下的时候 魏国到底贡献了多少人才
对魏国人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战国时期秦国之所以能最终统一天下,原因很多,但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一个原因,那就是秦国几乎囊括了当时天下最顶尖的人才,几乎成了各国人才投奔的首选之国,这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的彻底性,特别是“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只论军功不论出身这对各国人才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而这些人才当中,属魏国流失到秦国的最多。这些弃魏奔秦的人才,往往又成为了魏国的大敌,他们对魏国造成的损失和伤害足以让魏国后悔不已,可以说他们是魏国从霸主的神坛跌落以至于最终衰败的重要推手。
魏国之衰皆因魏国不仅不用人才,还排斥人才、戕害人才,终而引起人才之怒,引来灭国之灾。魏国人才之流失非常多:吴起、商鞅、孙膑、张仪、犀首、范雎,再加上魏国公族公子卬、魏章,为秦而战,不得不说魏国用人政策之失败。而上边这些人物,直接导致了魏国之衰。从秦孝公到秦始皇,那些投奔秦国的人才,他们成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尉缭子
战国时期兵家的杰出代表人物,魏国大梁人,据称是鬼谷子的徒弟。他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被任命为秦国国尉,尉缭子是一位天才的战略家,他高屋建瓴提出了“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的灭六国整体思想深受秦王嬴政的认同,其后秦灭六国基本上就是按这个步骤一步步进行。除此之外他提出的“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也收到了奇效:齐国之所以袖手旁观和齐国相国后胜被秦国重金收买有关;赵国名将李牧的死也和赵国相国郭开被秦国重金贿赂有关。
商鞅
年轻时在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就是设计逼走吴起那位。公叔痤病重时曾向魏惠王举荐卫鞅,魏王不以为然。此时,秦国新即位的秦孝公决心改革并向东方六国下求贤令。卫鞅入秦自荐,与秦孝公组成了历史上就强的君臣组合,开启了秦国一统天下的第一步:商鞅变法。时年秦孝公21岁,商鞅22岁。通过一系列的变法,商鞅领兵多次击败魏军,并夺回了吴起时代失去的河西地区,为秦国东出中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张仪
原是魏国公族庶支出身,可惜在魏国得不到重用,也辗转到了秦国,被秦惠王任命为相,张仪对秦国最大的贡献就是根据各国的地理位置和实力,为秦国制定了破纵连横的战略。为相期间,张仪曾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魏王将十五县土地献与秦国。更是以6里地骗得当时强大的楚国背弃齐楚联盟,并借机削弱了楚国。
范雎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范雎最开始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在见到秦昭襄王后,范雎便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这个政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如果说张仪的连横之策,只是让魏国收到皮肉之苦的话,那么范雎的远交近攻那可是要了魏国的老命。魏国的国土就这么被一点一点的蚕食而尽,如果当初没有魏相的欺辱,范雎还是一心一意的想要为母国出一份力的。
范雎为人睚眦必报,他掌握秦国大权后,利用秦国强大的实力羞辱魏使须贾,又迫使魏齐自尽。长平之战赵王之所以用赵括替换下廉颇就是中了范雎的离间之计,使得40多万精锐的赵国大军被白起坑杀干净。
公孙衍
与张仪一样,公孙衍(犀首)也是魏国人。商鞅死后,公孙衍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积极谋划,向魏国发起攻击。公元前333年,公孙衍任大良造后,很快率领秦军向魏国发起了进攻。此时的魏国既缺精兵,又缺良将,根本抵挡不住秦国的强大攻势,只好割地求和。他们所割让的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位于魏国与秦国的交界之处,也是公孙衍的家乡。后来公孙衍遭到排斥,不得不离开秦国,到魏国做了将军。
魏章
魏章,本为魏国公族,后投奔秦国,与张仪一同侍奉秦惠文王。前312年,樗里疾所率领的秦军与韩军在雍氏击败景翠的军队,继而与魏章的部队会合。[10]
秦、韩联军与楚军在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丹水和淅水交汇处一带)交战,楚军大败,被斩首八万,楚国大将军屈匄及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名将领被俘,屈匄被俘后遭处决,秦军乘胜夺取楚国汉中之地六百里,设立汉中郡。这样一员猛将、还是魏国王室之人,虽没有向本国人举起屠刀,却为他国征战,魏国用人之政策不能不说可笑。
魏国地处中原之地,魏文侯又是战国时期第一个率先变法图强的诸侯国,本来魏国大有可为,可惜魏国走的是贵族精英路线,对草根出身的人才不够重视,这使得魏国虽然人才够多却是留不住人,而且魏国国君是一代不如一代,很多人才都是在魏惠王手上流失的,魏惠王是“敬贤不用贤”,这使得一个个顶级人才就这样一个个从魏国出走,而且更加可怕的是,这些从魏国出去的人到了秦国无一例外受到重用,反过来对魏国造成的伤害也最大。有时候在想,如果魏国几任国君都有魏文侯那么贤明,能留在这些顶级人才,魏国何愁霸业不成!时也命也,如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