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为什么第一个灭掉的国家是韩国?只因韩国是最弱的一个
战国末期,秦国第一个灭掉的国家就是韩国,而之所以选择韩国,自然是综合了各方面的考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为,韩国是战国七雄当中最弱的一个国家,如果先从赵国楚国这种大国下手,就算他们再弱也未必能拿下,但韩国却相对来说更轻松。但是,韩国为什么会那么弱,同一时期有那么多强国,韩国为何没有发展起来呢?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其一,农业基础不足
著名的纵横家张仪曾对秦惠文王说道,韩国地势险恶,以山岭居多,虽然拥有丰富的林木资源,但却并不适合种植粮食。因而一到灾年,几乎是举国吃糠(给动物吃的)。而且韩国因为粮食问题一直不能拥有强大的军队,而且规模也不行,就算举国供养,也最多只能出兵20万。
其二,国防位置差
史料《战国策·秦策》记载“韩,天下之咽喉也。”这句话的意思不言而喻,我们如果再结合韩国的地理位置来看,那就更加的一目了然。韩国的旧都城韩原最早时就是与晋秦争霸的主战场,也是第一线。而新都新郑又是当年晋楚争霸的主战场,同样为第一线。
韩国除了挡住秦国与楚国外出的大门以外,还在魏国的领土上横隔着,所以对于魏国而言,韩国也是一个绊脚石。综上所述,战国七雄中,韩国仅在地理位置上就和三国有染,这实在是想好着都难。
其三,没有发展机会
韩国西与秦国交接,南与楚国交接,东与魏国交接(还有宋国),领土里面还有个随时都可能爆发的周王室。所以即使韩国再想励精图治,他的发展也是很有限度的,因为无论秦国魏国还是楚国,都不是他能招惹的,而周王室他又不敢动,所以想要发展只能去找隔壁的宋国或郑国。但这两个国家背后又都有靠山,所以韩国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其四,内部糟糕
如果说战国七雄都是顶尖的操盘手,那韩国就连人家的最低水平都达不到。战国初年,三晋关系良好,秦楚齐燕也是自顾不暇,所以三晋开始抱团取暖。在此期间魏国招贤纳士进行变法,赵国选良举贤,任官使能。唯独韩国还是故步自封,对外不肯扩张,对内不肯改变,硬生生地错过了发展的最佳时机。
最后,春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所以韩国最为弱小不堪,除了因为韩国先天不足(卿大夫时就弱小)外,更是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与农业条件不好,同时也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机会,所以才在三晋之中沦为了最弱小不堪的那一个。
秦昭王野心勃勃意图称霸,范雎借机推行“远交近攻”的战略,于是韩国就成了首要的目标。公元前二百六十五年,秦国开始发动攻击,先取韩国的少曲、高平,这两地正处于太行山脉的西南方,是上党郡通往韩国都城新郑的必经之路,取下二地就是切断上党与韩国本土的联系。
上党是重要的边防关口,于是次年秦国又派白起攻取太行山脉通道的关口城邑,隔年再取下太行山东南的南阳,第四年攻下野王。秦国步步逼近,攻城掠地,直到完全取下上党。
秦国对韩国进行一连串的攻击,期间韩王曾经有意献出上党以求和,但上党郡守仍旧死守抵抗,于是改派人接替,不料候补的人也不愿意降秦,反而要将城池献给赵国。
赵王对于这份天上掉下来的礼物非常开心,他虽然询问了大臣的意见,却仍旧一意孤行。当时平阳君赵豹就表达过反对。他看出秦国的强大,赵国绝对不是其对手。如果现如今接受了上党,必然会招来祸害。
只可惜赵王的目光短浅,仍旧发兵取上党,并且派廉颇防守长平,而后引来被秦国坑杀四十万人的长平之祸,让赵王悔恨不已。
韩国在强秦的欺凌之下,毫无招架之力,到了韩非的时代已经是“事秦三十余年……与郡县无异也”。韩非出使秦国,为了救亡图存曾经向秦王献策:出兵应以赵国为优先对象,因为韩国如今已经是囊中之物,实在不必急于攻取。正因如此,才为韩国争取了几年苟延残喘的时间。
然而,韩国对于秦国来说,一直都是其心头大患,李斯就曾经说过:“秦之有韩,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秦始皇后来虽然以攻赵为主要策略,但第一个灭掉的国家,就是韩国。
韩国自襄王起,就面对着秦国的威胁。当时的执政者都在做什么呢?
公子长是襄王时期的封君。在秦昭襄王八年之前,秦国已经取得了韩国的穰、武遂和宜阳。在此国难临头之际,当权者应该要奋发振作,力图雪耻才对。然而,我们由史料上对公子长的记载得知,他没有任何作为。
此后,城阳君执政。他非常亲近秦国。秦昭王接二连三地对韩国发动攻击,城阳君在做什么呢?面对秦国的进攻,韩国节节败退,献地求饶。身为当权者的城阳君无力反抗大国,只能以亲近秦国作为战略。
韩釐王在位期间,还有两位封君——市丘君和山阳君。
市丘君曾经因为担心五国攻秦而无所获时,会转而进攻他的市丘来搜刮财物补偿军费,于是买通贵人以求解决。由此看来,市丘君也不过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其性格和格局,也只是着眼在自我得失之间而已,并不在国家的兴亡。
山阳君不仅是韩国的封君,其他国家也对他非常礼遇。秦国封他山阳,齐国封他莒,看似国际关系不错,但是他对于国家政策并无一定之规。面对强秦,山阳君也提不出一套有效的办法,只能见风转舵,忽东忽西。
还有两位执政者,就是公仲和公叔。由《战国策》中“韩公仲相”,可见公仲为相是确定的。但是另有一人在当时也是得势者,那就是公叔。他们都是韩国公族,在公仲得势之后,就轮到了公叔。这两位当权者权倾一时,然而他们的作为如何呢?
《战国策》中曾记载,颜率欲见公仲不成,于是说出“公仲好内……公仲无行……”这一番大言不惭的话,出人意料的是,公仲听了这番话旋即就接见了颜率,可见颜率的言论是有几分真实的,才会令公仲畏惧。由此可见,公仲的为人并不端正。
公仲在国家政策方面也是反复无常,以致没有诸侯愿意相信他。在公仲的主导下,韩国一会依靠赵国而背叛楚国,一会仰仗齐国而抛弃秦国,最终造成赵国、楚国、齐国、秦国都提防他。至于公叔的作为呢?从各类文献中也见不到他对于国家政策有所坚持或有任何功绩。
由此可见,韩国的重臣和封君,对外无法抗拒强敌,对内却时常争权夺利,韩国内外交困最终被灭,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