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能崛起主要原因是因为商鞅变法呢 实际原因是什么

  对秦国之所以崛起,首要原因真的是商鞅变法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起春秋时期的北方强国,大家想到的无外乎就是秦国、晋国和齐国。

  其中,秦国在陕西,晋国在山西,齐国在山东,周天子带着一堆小国在河南。

  这么看来,最尴尬的省份,莫过于河北了。

  河北被山西和山东夹着,却没有诞生过什么超级强国。

  在春秋时期,河北基本上属于卫国和燕国。

  但大家都知道,无论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卫国都是一个可怜巴巴的小透明,人才出了不少,国力却拿不出手。

  燕国在春秋时期压根儿就算不上强国,每次被少数民族胖揍,都得找齐国和晋国帮忙。

  但生产力发展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随着三家分晋,赵国开始向东发展,河北因此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赵国东迁,受益的还有燕国。

  战国时期的燕国,拥有了战国七雄之一的名头,成为割据天下的一股重要势力。

  而河北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也开始了整合,一个强大的中山国诞生,被称为战国七雄之外的最强国。

image.png

  赵国为什么要东迁开发河北呢?

  一种说法是秦国逐渐变强,逼迫赵国东迁。

  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秦国真正摆脱地缘封印,开始逐鹿中原,是在商鞅变法之后。

  而赵国东迁开发河北,是战国开局的事,比商鞅变法早得多。

  换言之,在赵国东迁的时候,秦国并不是一个大威胁,相邻的魏国和韩国恐怕更能威胁赵国。

  后来的事态发展,也佐证了我的这一看法。

  赵国东迁之后,将国都定在了河北邯郸,但魏国显然不愿意让赵国独享河北那么大一块蛋糕。

  双方围绕着河北,乒铃乓啷地打了好一阵子,魏国甚至还一度攻占了邯郸。

  后来,还是在齐国的帮助下,赵国才算勉强击退魏国,重新拿回了都城。

  要是问一问那时候的赵国人,他们最痛恨的恐怕是魏国人,至于秦国,那是潜在的盟友,可以帮助赵国牵制魏国。

  赵国为什么打不过魏国呢?因为在魏国攻占邯郸的过程中,燕国和韩国也在旁边趁机落井下石。

  赵国以一敌三,当然就会落入下风。

image.png

  但是等赵国在河北彻底站稳脚跟之后,发展速度就变得越来越快了,这时候,大家都没了安全感。

  齐国还好点,毕竟根基深厚,但魏国和韩国就不一样了。

  韩国最干脆,他们直接把郑国给灭了,然后迁都新郑。

  魏国向东争不过赵国,于是想办法向西发展,摆出一副不灭掉秦国誓不罢休的架势。

  但是秦国有个函谷关啊,打不过你,我可以缩回去搞防守。

  当时的魏国确实很强,但即便是虎豹,也很难咬破乌龟壳,所以面对死守的秦国,魏国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兜兜转转一圈之后,魏国发现,要想在竞争中不掉队,还是得向东发展。

  于是没过多久,魏国也把都城迁到了河南开封。

  请大家注意,魏国迁都的这一年是公元前364年,此时的商鞅还叫卫鞅,正在魏国大臣公叔痤手下干活。

image.png

  我们完全可以说,正是赵魏韩不约而同地向东发展,才使得秦国压力骤减。

  没有了外部压力,自然有精力关起门来整顿家务,而商鞅正是看准了这点,才选择秦国成为自己的下一站。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秦国整天被魏国按在地上打,然后不得不缩进函谷关里死守,商鞅又怎么会选择他们呢?

  没准商鞅今天刚选了秦国,魏国明天就攻破了函谷关,你说商鞅这是图什么呢?

  真正能够成就一番大业的人才,除了要对自己的专业足够精通之外,还要了解“大势”和“风口”。

  商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很懂法律,但更懂得选择老板的时机。

image.png

  以前的晋国以山西为主,而赵魏韩不约而同地东迁之后,发展重心就不断地转向了河北与河南,山西沦为边境之地。

  对此我只能说,老天爷都在帮秦国。

  赵魏韩齐燕,这五大强国纷纷扎堆华北地区,不打个头破血流,估计是不会有结果的。

  楚国窝在南方过小日子,中西部出现了难得的权力真空。

  秦国之所以能最终崛起,这个时间节点太关键了,而商鞅也仅仅是一个选对时机的人才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