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两次大战伤亡30万人 楚国为什么不趁机进攻秦国
对秦国和赵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国经过了长平之战与邯郸之战,秦国伤亡达到了30万人,楚国当时在做什么?楚国为什么不攻打秦国?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因上党之地发生了长平之战。在秦军的猛烈攻势之下,赵军只得由原先的针锋相对转为以守待攻。
赵军长此以往的守势使得赵赵孝成王对廉颇颇为不满,便暗生换将之心,最终在青年一代颇为崭露头角的赵括就走进了赵孝成王的眼睛里,而赵括也便成为赵军最终的统帅。
然而赵括虽然是饱读兵书,但是却不能够领会贯通根据战场形势转变战法,虽然也跟随自己的老父亲打过几次战,然而终是历练还不够,再加之秦国早已暗中将统帅换成了白起,这又怎会是初出牛犊的赵括可以比拟的。
赵孝成王将主将换为赵括是最错误的决定,这一错误决定最终导致赵国直接损失四十五万赵国精锐。
不过虽然秦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但是秦军自身也伤亡了二十余万士兵。相比之下赵国是最惨的,这一战就让赵国元气大伤,白起也正是看准这个时机想要扩大胜利的果实,然而应侯范雎却妒忌白起将来的战功,所以在范雎暗中鼓捣之下,秦昭襄王也就不允许白起继续对赵国用兵了。
然而一年之后秦昭襄王想要再次进攻赵国,然而此时显然已经失去了当时那个最佳时期,想要再度将进攻赵国白起也面临两难的境界。两难之下白起选择了拒绝出战,这也就导致了白起最终结局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时的赵国军民明显要比之前长平之战的时候更加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毕竟秦军让赵国损失了四十五万精锐,这些青壮年几乎涉及赵国的家家户户,赵国的团结一心最终也就导致了这次“邯郸之战”的失败。
邯郸之战进行了两年的时间,秦军没有取得胜利,伤亡超过十万。
然而在这个时候雄踞南方的楚国却没有选择向秦国出兵,毕竟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邯郸之战”这两战最终损失最多的是赵国,但是其实秦国也不好过。人力物力上的消耗也让秦国吃不消。
这个时候为什么楚国没有选择进攻秦国呢?
毋容置疑,秦国在当时是个强国,而此时的楚国也是一个强国。秦楚之间其实暗中也一直在进行着较量,早早地也交过几次手,但是最终都是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长此以往楚国以及楚国王室对于秦国内心产生了恐惧的心理。
公元前312年,秦楚之间发生了丹阳之战,最终的结局是赵军损失八万余人,并且还有不少的将军被俘虏,楚怀王心中不服,于是再度出兵,结果再次战败。
公元前280年,秦国派兵讨伐楚国,结果还是楚国战败,楚国割地赔款给秦国。之后一代战神白起更是将楚国打的毫无还手之力,不仅攻克了郢楚国都,还捣毁了楚国先王的王陵。
公元前258年,赵国深陷邯郸之战的泥潭里,几乎又一次将要亡国,危在旦夕之间赵国只得向别国借兵,平原君奉命出使楚国请求援兵。然而楚考烈王与众大臣商量的一个上午也没有一个一统的意见,其实不是楚国商讨不出结果,最主要的是楚考烈王不想出兵,或者说是不敢出兵。
最终还是毛遂在最关键的时候言明赵国与楚国命运共存的关系,最终才将楚王给说动,最终楚王才犹犹豫豫的出兵十万救赵国。根据上面的案例我们也可以了解楚国差不多已经被秦国给整怕了。
其实楚国的实力还是不弱的,只不过相较于当时的秦国还是稍微弱上一些的。比如公元前323年,楚国派柱国领兵攻打魏国,结果魏国战败,魏国的八座城池被楚国所占据,而后楚国就调转枪头攻打齐国。
只不过在当时楚国也正在走下坡路,自楚怀王之后,楚国的君主真是一个不一个。在楚襄王时期庙堂之上更是一片奢侈糜烂的生活场面。
而秦国这边自秦孝公之后的历代君主更是励精图治,谨记祖训,在秦国大力发展农业,支持一切有利于秦国发生与生存的变革,并且这一时期秦国猛将如云,将星云集。这个时期虽然是秦赵两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但是在面对楚国秦国还是有一战之力的,甚至楚国也会因此陷入深渊,毕竟列国眼中的秦国深不可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