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这件事情和商鞅有关系吗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国灭亡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看一看。秦国当初从兴盛到迅速覆灭,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其中谁需要承担责任?

  只要谈到秦国的强盛,必然提及商鞅变法,商鞅的确将秦国带到前所未有的强大,秦国靠商鞅的变法制度取得一统中国的辉煌成就,那么秦帝国的覆灭又跟商鞅有什么关系呢?

  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在国内颁布《垦草令》,由此拉开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序幕,公元前349年秦国迁都咸阳,商鞅开始实行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泗继位即秦惠王,同年商鞅被杀。

  变法之前,商鞅与秦孝公有三次对话,分别提出“帝道”、“王道”和“霸道”之说。选择前两种治国理念需要较长时间,而只有“霸道”可以迅速完成国家强盛的目标,秦孝公毫不犹豫地选择“霸道”。

image.png

  那么商鞅为什么不把“霸道”放在第一次或者第二次见面讲呢?我们从史籍上了解,商鞅见秦孝公不是件容易的事,按正常逻辑,商鞅第一次见秦孝公时就该拿出最能打动人的方案,可是商鞅却放在最后讲,难道“帝道”或者“王道”才是商鞅真心想推荐的?

  有人说商鞅出道前学的就是法家,法家当然是用霸道治国了,但是否还有一种可能,正因为商鞅精通法家,所以也清楚法家治国存在的巨大纰漏呢?这样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吧。

  或许有人说商鞅大概不了解秦孝公的想法,那么当第一次谈“帝道”没有引起秦孝公兴趣时,第二次应该考虑谈“霸道”,因为“帝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和“王道”部分内容是相通的,唯有“霸道”跟这二者完全不同。他能通过贿赂去求见秦孝公,必然对每次会见都加以认真分析、仔细斟酌,如果说初次见秦孝公时不太了解其性格,那么第二次见面必定有所准备,商鞅在历史上这么牛的人物,能低估他的智商?但是商鞅并没有把“霸道”放在第二次讲,何故?

  我们是否可以有这样的推测,商鞅内心想首推“帝道”其次是“王道”,而推荐“霸道”实是无可奈何之举?当然这只是笔者一种推测而已。

  不管如何,既然秦孝公选择了“霸道”,那么商鞅就必须把“霸道”进行到底,“霸道”的核心就是法律,是严刑峻法。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就没有什么伦理可商量,没有什么仁义可谈,更没有纲常可以遵守,整个秦国放弃了对子民的教化,一切以耕战为治国根本。老百姓除了拼命的耕种就是杀人。贾谊评价道:“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朱熹评:“他(商鞅)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为可罪也。”

  因此渭水河边砍杀七百余名百姓,河水为之染赤也不足奇怪了。

image.png

  商鞅治国有五条驭民之术: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五条理论的核心就是将民众权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下,完全剥夺民众最起码的人道诉求。

  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就是民众对国家毫无归属感,对君王只有畏惧而无敬重之心。

  商鞅的变法自公元前359年开始,至公元前221年嬴政一统中国称帝止,共运行了一百三十多年,如果加上秦朝十四年,总共也就一百五十年。

  秦帝国的诞生,宣告秦孝公和商鞅确定的“霸道”方案终获成功。在嬴政君临天下挥鞭泰山之际,商鞅变法所带来的的恶果也悄然降临,此时离秦孝公和商鞅去世将近一百一十年左右。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吼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发动900人起义,揭开了反抗秦王朝的序幕,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秦朝灭亡,秦王朝从建立到覆灭仅仅用了十四年时间。

  为什么农民起义在秦朝末期发展的如此迅速?除了“苦秦久矣”的原因之外,民众对朝廷没有任何情感依托、更没有价值观念上的牵绊是个重要因素。民众只是朝廷的工具,而连接二者之间关系的只是刑律,没有官如父母民为子的感受,当然也没有以民为本的思想了。法家拒绝一切思想教化,任何学术都是有悖于“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五条原则,一旦朝廷岌岌可危需要民众支持时,有多少人会去?在百姓眼里,朝廷和自己是对立关系,那么何必要去呢?当秦王朝消耗掉自己最后的力量后,便迅速土崩瓦解。

  秦王朝的失败是彻底的,干干净净没有任何痕迹,这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也是罕见的,我们再来看看其它王朝覆灭的情形,清王朝于1912年宣布退位,然后有张勋复辟、满洲国等等事件,到1949年“康德皇帝”溥仪的被俘才完全消除帝王余孽的印迹。

  我们还可以看到东西汉、东西晋、南北宋,也可以看到后汉、蜀汉、后唐、北汉、南唐等等政权,这些王朝死而不僵,还能继续存活几十年,甚至过了上百年还有人自称某帝王的后人而续用国名。

  唯独秦王朝没有继任者,历史上也有前秦、后秦这些政权,但跟赢秦没有关系,也没有帝王承认是赢姓的后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商鞅的法家思想只能增强耕战力量,是无法用于长期治国理政的,也做不到把民众和国家凝聚成一个休戚与共的团体,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建立一套思想体系。

  而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达到了这样的目的,在汉武帝看来,法家太严酷,道学太保守,儒家既能维护皇家正统理论,又能驾驭朝廷有所作为,是最符合的。虽然汉武帝本身也不是什么儒家学派,恐怕法家的层面更多一点,但他选择的儒家学术却影响中国几千年,为各朝各代的皇权延续和巩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成也商鞅、败也商鞅?如果说秦朝的快速灭亡是商鞅之过,是否有过责之嫌?商鞅献给秦孝公的三策,秦孝公偏偏选择最后的“霸道”,是商鞅之过?还是秦孝公之过?君王决定的事情当然由君王承担后果,而把事情做好不正是臣子之责?

  商鞅的错误大概是把事情做的太好太彻底了。

  《战国策》评商鞅: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