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燕政权是如何没落的?与军封制度有关

  前燕,十六国时期鲜卑族贵族首领慕容皝所建立的国家,历三世两主,享国十九年。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有着这样一位人物。他风流倜傥,武功高强,身边忠臣众多,美女环伺,他就是素有“南慕容”之称的慕容复。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翩翩公子,却因为一心想要光复祖辈的大燕国,最终只落了失心疯的下场。那么他口中已经灭亡了700余年的大燕,究竟是如何没落的?

  大燕也称前燕,这个国家衰落的原因,军封制度是罪魁祸首。这个制度是游牧民族部落兵制的遗留,同时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部曲私兵这种人身依附关系的制度化表现。军封制下的骑兵部队是前燕政权割据争霸所依靠的核心军事力量。

  但宗王军封却是前燕政权国家与私家矛盾的又一个表现形式。与地方豪族相比,慕容氏宗王等鲜卑军事贵族所拥有的军封对国家经济资源的攫取更为深入,影响也更大。

  一、军封与前燕建立

  国家与私家的矛盾是前燕经济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这里的私家,除了上一节所述地方豪族的坞壁,还有鲜卑军事贵族的军封。日本学者谷川道雄对所谓“军封”给出了较为具体的论断。即:从慕容皝迁都龙城之后,作为军事首领的鲜卑王公贵族,可以占有大量土地,还荫庇了大量人口。

image.png

  1.职业军人

  这些被荫庇的人口就是营户,他们包括各处军营里的战士(主要是胡族骑兵)、军事僚佐、工农业生产者等。这些人口不属于郡县编户,他们各司其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集团。而鲜卑军事贵族主导着这个集团,成为一种很像封建的特权,即所谓的军封。

  在这些军营中,战士负责打仗,其他营户则负责军需生产,他们都不用承担国家税赋。同时,军营世界的这种独立性又是相对的,军营世界与郡县制相互支持和补充:军营世界为郡县提供军事保护,而郡县编户则作为补充,提供兵役和经济支持。

  只是对郡县编户来说,和营户不同,兵役和生产往往被一人同时承担。此外,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军封制与郡县制会产生矛盾,“这一矛盾的本质,用一句话说就是公与私之间的冲突。”

  对于这种论断,其细节部分存在一些推测的成分,尚有待更多的史料被挖掘出来作为支撑,但其总体论断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即当时前燕的鲜卑军事贵族荫占了大量游牧部落人口,包括胡族军队。高然研究认为:军封制中的营户以各族将领的民族部众为主,他们另立军籍,丁壮主要从事征战,老幼妇孺则从事生产。

  史料中说,在得知慕容垂派慕容农招兵后,乌桓鲁利说:“死生唯郎是从。”胡三省注曰:“今世俗多呼其主为郎主,又呼其主之子为郎君。”乌桓张骧也说:“得旧主而奉之,敢不尽死!”“于是(慕容)农驱列人居民为士卒,斩桑榆为兵,裂襜裳为旗,使赵秋说屠各毕聪。

image.png

  聪与屠各卜胜、张延、李白、郭超及东夷馀和、敕勒、易阳乌桓刘大各帅部众数千赴之。”可见,这些胡族部落居民多为慕容垂在前燕时的旧部。在军封制度下,游牧部族的部落民成为营户,进一步走向人身依附化,并且在依附的同时,部落组织并未被打散。

  如果条件(比如有充足的土地)许可,这些部落很可能仍会保留着传统游牧经济形态。但正如本文所述,早在慕容皝时期,还未进入中原的前燕就已经出现了人地紧张的局面。同样的土地,农业能比畜牧业养活更多的人口,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

  因此在前燕统治者对农耕经济的大力推广下,军封制中的部落民实际上已经走向农耕化。从辽宁北票喇嘛洞前燕墓葬中,发现大量铁制兵器和土铧、犁镜、铲、锸、、斧头、镰刀等铁制农业生产工具等随葬品来看,这些部落民除了户主作为骑兵从事征战外,以老幼妇孺为主的家属应该主要从事农耕生产。

  不过,这和封裕基于传统农本思想主张的耕战一体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营户的农耕生产,只是由军士家属所从事的副业,营户的主业是征战。封裕建议的耕战一体,国家有粮有兵,而军封制下宗王领兵,不但军队不直接属于国家,营户也不承担国家税赋,其生活消费有时还需要州郡编户的农业生产来提供支持。

  史载,在与前秦作战时,前燕太傅“(慕容)评为人贪鄙,障固山泉,鬻樵及水,积钱帛如丘陵;士卒怨愤,莫有斗志。”卖水的价格为:“入绢匹,水二石”。说明当时军封之下的营户士兵还是有一定数量的私有财产的。

  2.裙带关系

  前燕的军封制度脱胎于游牧经济模式下的少数民族部落组织形式,其中的将领即是原来的部落首领。部众在这些将领们的率领下,整部落地依附于鲜卑宗王等军事贵族。

image.png

  人身依附作为一种特定时期的生产关系,是魏晋以后社会经济领域的重要特征。这与当时残酷的战争环境和人口因稀缺而成为重要战略资源有关。

  在军封体制下,仍然处于原来部落组织中的部落战士具有战斗力强、团结度和忠诚度高的特点。前燕的军封制度虽源于游牧部落的组织形态,但和中原汉人庄园、坞壁类似,都是人身依附关系发展的结果,共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

  这种军封的制度从慕容皝时期就开始逐渐确立下来了。早期,营户除了依附于私人即鲜卑军事贵族,还有的是直接属于国家的。在慕容皝时期,曾实行屯田,这些屯田客应该相当于是属于国家的营户。但慕容皝对此没有作正面回应。

  这说明,前燕在北中国形成、建立了最初的复合民族的国家。”与后来北魏政权把称为“新民”的被征服部族人口划为类似于贱民的等级不同,慕容皝似乎并没有将鲜卑慕容部族,即所谓“国人”,与其他被征服部族民众进行明显的等级划分。

  这样一来,原本相对弱小的鲜卑慕容部族就能最大限度地吸纳周边民族的有生力量,从而达到壮大自己的目的。胡族部落兵作为常备军,得随时因应频繁的战事需要,因此无法正常从事农业生产。

  部落组织的保留,使得部族首领直接成为军事将领、僚佐,部落成员则作为军封中的“营户”有别于承担赋役的普通郡县编户,从而导致前燕的官僚数量和财政负担都居高不下。

  胡族军事力量以骑兵为主,这就与封裕所主张的寓兵于农、耕战一体,更适合步兵的军事体制存在分歧。从军事体制背后的经济基础角度来看,这种分歧实质上是胡人游牧部落经济模式与汉人农耕经济模式之间的矛盾。保留军封的好处是可以保留胡族部落组织形式,从而利用其团结、强悍的战斗力进行军事扩张。

  具体而言,在军封体制之下,营户是鲜卑军事贵族的依附民,主要由将领僚佐、部曲士兵和家属组成。这些营户本身不需要向国家缴纳税赋,士兵的家属还从事一定的农业生产,营户与军封受封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虽然难以确定,但是从买水的那件事可以看出营户有一定的私人财产。

image.png

  从《资治通鉴》钱帛如丘陵的记载看,数量还不在少数。可见营户的经济状况较好,生活方面有切实的保障。对慕容氏政权来说至少不是反对的力量。

  加上这些营户因为不承担税负,平时就有更多的训练时间,相互间也能有协同训练的可能,因而由他们组成的慕容鲜卑早期军队,显然有较强的战斗力,是其得以割据辽东的重要保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军封的缺点逐步显现。

  以战争为中心的军封肆意扩大,占有了大量的人口,他们不用承担赋税和徭役,反而从州郡获取更多的资源。这样国家掌握的人口和税收就随之大幅减少,从而造成直属国家的兵源减少、财政的入不敷出和军事贵族的尾大不掉。这就形成了国家与鲜卑贵族私家之间人口等资源的争夺。

  二、军封与前燕灭亡

  1.矛盾初现

  慕容儁去世后,其子慕容暐即位。慕容暐当政前期,在慕容恪辅政时,前燕版图达到鼎盛。但当慕容恪也去世后,前燕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危机,尤其是军封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便更加显现出来了。

  正是根据《晋书·慕容暐载记》中悦绾将“营户”和“军封”放到一起的说法。“当时的军队领有称为营户的特殊户口,这就显示了与郡县不同的另一种统治形态。军队领有户口,用悦绾的话就是‘军封’,而基于统治郡县民的中央财政则被叫作‘天府’”。

  前燕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宗室诸王拥有王国和军府两大官僚系统,大批官僚聚集在宗室诸王周围,形成了享有“军封”特权的贵族集团。慕容恪辅政时,容忍了军营封户的扩大从而达到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目的,因而获得了众多贵族们的拥护。

image.png

  2.最后一根稻草

  “诸军营户”以胡族骑兵为核心,依附于慕容氏诸宗王等鲜卑贵族手下。这一制度的产生,是传统游牧部落经济模式走向人身依附化的结果。因此,在此历史背景下,当悦绾“悉罢军封”,“出户二十余万”后,引起“朝野震惊”,最后赔上自己的性命,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晋书》和《资治通鉴》对悦绾死因的记载有异,一说被害,一说病死。研究者以为悦绾被害的可能性较大,病死一说可能是当时史官的曲笔。悦绾原为慕容皝时期的榼卢“城大”,是鲜卑人。

  因此和封裕代表汉族士人传统的儒家农耕经济思想不同,悦绾代表着鲜卑统治阶级内部忠于前燕王室的大臣,他的建言和行动代表着前燕王室和鲜卑军事贵族之间的经济矛盾。

  结语

  前燕国、私矛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国家与地方豪族及鲜卑宗王军封之间对人口等资源的争夺。对于前者,前燕政权通过校阅户口比较有效地削弱了地方豪族的势力,补充了国家的经济和军事资源。

  对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宗王军封从国家攫取了越来越多的资源,国家校阅户口的行动往往因触动权贵利益而归于失败。当强势君主在位时,宗王军封尚能为国家所用;当君主黯弱时,宗王军封就会成为分裂势力,最终导致国家的败亡。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