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给大臣赏赐肘子 官员出宫后为什么就丢了

  你真的了解乾隆恩赐吗?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乾隆恩赐给大臣肘子,官员当面感恩戴德,他们出宫后为什么就马上丢了?

  乾隆恩赐给大臣们的猪肘子,应该叫作胙肉。胙肉是清廷祭祀时使用的一种供品,胙肉本身很难吃,它只能算是一种神圣的祭祀器物。胙肉烹煮的时间不会很长,烹制时也不会添加任何调味品。乾隆将胙肉恩赐给臣子,原本就是帝王对臣子恩宠的一种表示。难吃且长时间被供奉的胙肉,在乾隆恩赐给臣子时,已经有些腐坏。但这毕竟是皇帝对臣子恩宠的一种表示,因此臣子们才会在感恩戴德后,随手将胙肉{猪肘子}扔掉。

image.png

  我国古人一直都很重视祭祀祖先。古时候汉人扫墓时,全族男丁会齐齐出动。带着香烛宝帛祭祀祖先的他们,会先清除墓地四周的杂草,并用红漆描摹碑文。随后族长会将提前烧制好的猪肉等供品,上供给先人。祭拜完毕后,宗亲会集中在族长家中,由族长将供品猪肉分给各家宗亲。古人将这种分肉的行为称作太公分肉也称作分胙。分胙,意在勉励自家子弟墨守祖业,紧守孝道,不忘先祖。满族人主要的肉食便是猪肉。满清入关后,为了促进满汉融合,清代皇帝便也开始采用,这种祭祀方式祭奠自家先祖。

  家族祭祀,还会顾忌不浪费供品{尽量保证供品猪肉不难吃,供奉时间短不适合}。但皇帝举行祭祀活动,必定会经历一套繁琐的礼仪。随之长时间被供奉的猪肉{胙肉},就很难保证口感以及不腐坏了。此时胙肉的祭祀价值,是要远远大于食用价值的。因此群臣才会在得到乾隆恩赐的胙肉后,先表现得感恩戴德,随后再随手将胙肉扔掉。有史料记载被胙肉折磨的痛苦不堪的人,其实是乾隆帝。

image.png

  公元1723年正月,登基后的雍正帝,举行首次祭天大典。在祭天大典完成后,雍正直接从祭坛上取下一块胙肉递给弘历。眼见君父递给自己一块胙肉,表现得很坦然的弘历,随即将胙肉吃掉。古时候大型祭祀,礼仪完成后,皇帝都会将供品恩赐给下人。通常情况下得到祭品的人,是必须象征性食用一些的。这是因为在古人眼中,这些用来祭祀天地、先祖的东西,都沾上了神灵之气,吃掉是会有福气的。

  雍正不拿别的祭品,偏偏将白煮肉恩赐给弘历,态度已经很明确了。雍正属意的皇位继承人正是弘历。接到雍正递过来的胙肉那一刻,弘历就已经明白雍正属意的储君正是自己。因此胙肉再难吃,弘历也要坦然食用。弘历是如何了解,雍正属意的皇位继承人是自己的呢?胙肉中的胙字读音与阼字相同。阼原本是指宫殿前的台阶{也称御阶}。天子即位时会踏阼{御阶}升殿登基。因此阼是暗指帝王登基。

image.png

  雍正递给弘历胙肉,其用意不言自明:朕选定的皇位继承人就是你弘历。被恩赐祭天的胙肉后,弘历并没有恃宠而骄,反而是更加低调做人。随后雍正更是将朝中部分事务交由弘历打理{锻炼储君}。1735年雍正病逝,弘历顺利登基,继承皇位。相传在弘历做皇帝的时候,他也曾将胙肉分别恩赐给自己的皇子。弘历此举是为了试探诸子对自己的态度。不想得到胙肉恩赐后,弘历的儿子们竟然都表示此肉难以下咽。

  眼见一众儿子,没有明白自己的真实用意,弘历大失所望。比较有意思的是,经常得到清代皇帝恩赐胙肉的人,并不是皇子或是王公大臣,而是皇帝的贴身侍卫。得到皇帝恩赐的胙肉后,侍卫们是不敢轻易将胙肉丢弃的。但毫无滋味又有些腐坏的胙肉,实在让侍卫们难以下咽,因此就出现了比较有趣的一幕。清代皇帝的贴身侍卫都会随身携带一个小布袋,布袋内装着盐巴以及小酒壶。不当值的时候,侍卫们会用胙肉沾着盐巴就着酒食用。这就好像用水服药一般,侍卫们面对这种特殊的恩赐,可谓是苦不堪言。

image.png

  题外话:您一定想不到,除清代皇帝的贴身侍卫以外,食用胙肉最多的却是清宫内的乌鸦。清廷有祖训,满人不可以食用狗肉,不可以驱打乌鸦{用石头丢乌鸦}。相传女真三圣女,是在吞食神鸦掉落的朱果后,才生下了女真人的先祖。因此女真人曾会将乌鸦当作神鸟来对待。随之就出现了非常有趣的一幕,清代皇宫内处处悬挂胙肉条以供乌鸦食用。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