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禅位背后,有哪两个小细节?背后有什么隐情?

  对乾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时候历史一直是封建政权统治的家天下,疆土与权力均集于皇帝之手,每一任帝王不到病重一般是不会主动将皇位传给太子的。一来,禅位以后难免要体会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寂寥。二来,搞不好还得不到善终。当然了,历史也总有例外,有的人喜欢体会那功成身退的感觉,这就给太上皇留下了一席之地。

  有史以来,第一位太上皇是高皇帝刘邦的老爸刘煓,但是我们都知道,汉朝开国之君就是刘邦本人,他的先辈们也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平民,因此刘煓这个太上皇的称号完全可以看作圆刘邦的孝道。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我们都非常熟悉,这就是清代著名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帝,只是故事的两个小细节似乎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

  乾隆四十三年,公布了这么一条圣旨,内容足够劲爆,除去几个提前知道内情的心腹,其余文武百官皆为之震惊:(古文经过翻译)昔日我的祖父执政六十一年,我实在不敢和他相比,如果上天眷顾能让我执政到六十年,那会也有八十五岁了,我会主动禅让皇位给太子,归隐。

image.png

  世人都知道乾隆晚年禅位了,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决定是在弘历身体尚健康的事业巅峰期下的,这是第一个小细节。

  虽然这与乾隆“十全”之性格有关,但是不得不承认,非常有魄力。宋朝有个英宗皇帝,晚年立下太子,但是还忍不住私下落泪,郁闷不乐一段时间,可见“权力”的诱惑力是巨大的。

  1795年,正值乾隆执政六十年之限,弘历必须实现他的诺言了。这年阴历九月份,老皇帝当着众大臣的面,于圆明园宣布:立十五阿哥嘉亲王为太子,下一年正式为嘉庆元年,而自己则会归政。

  禅位一词听起来容易,可是实践中却难极了,它要老皇帝克服对权力的留恋(或者说是惯性)同时新皇帝也要放心大胆努力干。

  乾隆退位以后,又以训政为名掌握朝政三年,直到89岁去世,嘉庆才真正意义上做了皇帝。

  然而还没有等先皇的遗体入土为安,嘉庆就火速处置了曾经的宠臣和珅,这就引出第二个小细节:

image.png

  和珅,钮祜禄氏,出身于一个中等的官吏家庭。长相俊美,仪表堂堂,谈吐有礼,才华横溢,最重要是心思细腻,懂得如何通过说话做事来为自己挣得前进的机遇,因此深受乾隆看重。

  他从一个小小首领侍卫通过为乾隆排忧解难,惩治贪官屡次立功,最终当上了军机大臣,首辅大学士,一等功,既因自身素质过硬,更绕不开揣摩圣意的本事。

  也就是这种本事,彻彻底底得罪了嘉庆。

  就在乾隆将要宣布立十五阿哥为太子的前一天,和珅做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亲自送给颙琰一柄玉如意。

  立储是清代的头等大事,非核心成员是无法参与讨论决定的。和珅此举,无论从他的角度出发是示好还是提示,都会给嘉庆一种感觉:你父皇信任我,我向他举荐了你,你要记我的功劳。

  赤裸裸的邀功加震慑,嘉庆能不生气吗?

image.png

  果不其然,等到和珅被下狱定罪时,嘉庆于圣旨中写了二十条大罪,送玉如意事件被写在了第一个。

  和珅是乾隆的宠臣,在老皇帝死后跟着去了,只是这间接把乾隆最爱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给害了。

  和孝公主排行第十,是弘历65岁高龄得到的“意外之喜”,在此之前,他已经十年没有过新诞生的孩子了。乾隆中年,爱妻富察氏去世,又与第二任皇后那拉氏交恶,一共有过17个儿子,只活下来5个,10个公主,除了和孝要么远嫁要么病逝,正经的孤家寡人,因此他宠爱十公主,是有原因的。

  十公主由乾隆亲自指婚,嫁给了和珅儿子丰绅殷德。然而随着和珅倒台,丰绅的人生也走向落魄,和孝公主跟着担惊受怕。

  真的很难想到,“禅位”明明是件两全其美的好事,父慈子孝,皆大欢喜,却牵扯出这么多悲剧,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皇室家族的悲哀。

  以上便是乾隆禅位中的两个小细节,一是决定很早就下了,并非乾隆六十年突然发生;二是立太子之前,和珅自掘坟墓的行为。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