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湣王很有野心,为什么却被武将所杀呢?
齐湣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第六任君主,齐湣王志向远大,想取代周天子的地位。齐湣王一即位,便开始推行其雄心勃勃的扩张,最终秦燕韩赵魏五国联军开启攻齐之战,齐国数十座城池惨遭攻破,齐国的鼎盛之势即在这个时期被彻底削弱,齐国险遭灭国。而齐湣王自己也在逃亡途中被楚国武将淖齿所杀。
公元前301年,掌管齐国19年的齐宣王田辟彊去世,他的儿子田地即位,史称齐湣王。当时的齐国经过了雄才大略的齐威王和齐宣王两位国王的统治时期,无论是政治、军事和文化都是当时诸国之中响当当的大国。
从经济上,民富国强,兵多将广。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忽悠齐宣王的时候曾经这样评价齐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莫能当。”这一段话把齐国描绘成一副国家富强,百姓安居的大国景象,可见当时齐国的国家实力。
从军事上,攻城略地,扩充疆土。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齐宣王二年,隔壁的燕王哙要将王位禅让给权臣相国子之,这导致太子平起兵与子之展开对决,两方势力的互相攻伐导致了燕国的内乱。齐宣王趁此机会,以支持太子平为名,“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燕国的军队都无心恋战,“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军很快就攻入了燕国国都,杀死了子之,平定了燕国内乱。虽然齐国这事办的不很地道,但是也显示了自己的强悍的军事实力,毕竟燕国也是个大国来着。
从文化上,贤士云集,百家争鸣。当时天下各家贤士很多都聚集到了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由齐国桓公时建立。在齐宣王时期,官方重视之下,稷下学宫已经成为了当时百家争鸣的大本营。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
皆赐列第, 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这些学者中就包含了多种派别,什么道家、法家、儒家、阴阳家都有,各种学派都在此坐而论道,真正实现了百家争鸣。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间接成为了齐国的国家“智囊”。当时的齐国,可以说是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兵有兵,要人才有人才。接下来我们看看,齐湣王手握这样一手好牌,是如何把自己输到精光的。
继承了这样一个强盛的国家,齐湣王即位后是有理由骄傲的。而他在统治前期的一些表现,也确实让当时的齐国人看到了希望。齐湣王统治前期,也曾经是有雄才大略的样子。在齐湣王三年,齐湣王任命了孟尝君田文为相,发动韩魏联合攻秦,一直打到函谷关,打的秦国割地求和才罢休。这会的齐湣王,让人感觉好像是一位能够将先王遗志发扬光大的雄主。而他自己内心的骄傲也逐渐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也为他后面的“作死”埋下了隐患。
当时整个战国之中,论国力,秦国和齐国基本上是两个超级大国。此时,秦国向齐国伸出了橄榄枝。秦国在公元前288年自立为“西帝”,并且派遣魏冉前往齐国,向齐湣王致送“东帝”的称号,并且与齐国约定进攻赵国。这会正好苏秦的弟弟苏代在齐国,听说这事,就劝谏齐湣王说:“天下立两帝,大王认为天下人是认为齐国地位高还是秦国地位高?”齐王说:“尊秦。”苏代又问:“您要是不称帝,天下人是爱戴齐国还是爱戴秦国?”
齐王说:“爱齐而憎秦。”
苏代这时通过忽悠齐湣王,为齐湣王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可以不用称帝而引起天下侧目,也不用跟秦国一起进攻赵国,而是通过吞并宋国来扩大齐国的实力。齐湣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从开始决定灭宋开始,他就走上了身死国灭的道路。于是齐湣王很快就去掉了帝号,秦国很快也就去帝号了。但是秦国的二帝并立的行为和苏代的忽悠无疑更加助长了齐湣王骄傲狂妄的心理。于是齐湣王决定按照苏代的建议,开始筹划灭宋。
在公元前287年,齐国出兵伐宋,秦国表示了同意。齐国顺利灭掉了宋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记载:“於是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於温。”宋国是一个中等的国家,齐国灭宋这件事情开启了一个潘多拉魔盒,那就是战国的战争规模终于由灭亡小国进行到了灭亡中等国家的程度了。
而齐国在灭宋后,疆土再次得以扩大。随之而来的是齐湣王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甚至还打算进攻周天子的封地,自己做天子。齐国在灭宋战争中所显示的军事实力和灭宋后的勃勃野心也让各个诸侯国有了兔死狐悲之感,强盛的齐国,自此成为了让各诸侯国坐立不安的心腹大患。《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样评价当时的形势:“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其余各国都坐不住了,尤其是在齐国灭宋之后疆土比较靠近的三晋,即赵魏韩三国。于是列国纷纷开始考虑合纵对抗齐国。在公元前284年,燕赵秦韩魏五国合纵,共同伐齐。出乎人意料的是,在这个合纵联盟中的主导者,居然并不是领土威胁最大的三晋,而是曾经经历内乱又复国的燕国。
燕国为什么要出这个头呢?这就要说到齐宣王给齐湣王所挖的那个坑了。
当年齐国“帮助”燕国,趁燕国内乱攻进了燕国国都,杀死了权臣子之,后来公元前312年,燕国人拥立燕王哙的太子平即位,就是后来著名的燕昭王。燕昭王即位的时候,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境地。他内心满怀着对齐国趁人之危的仇恨,但是却受困于燕国的羸弱国力而壮志难酬。为此,他决心要招揽天下人才。
对此,《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对此有着这样的记载:“燕昭王於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於隗者,岂远千里哉!”於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这样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卧薪尝胆,燕国国力日渐复苏,士卒也一心求战。又遇到了齐国灭宋,诸国恐惧的国际形势。此时无论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了燕国一边,燕国于是在燕昭王二十八年联合了秦国和三晋,建立五国合纵,拜乐毅为上将军,出兵伐齐。此时的齐湣王统治下的齐国,按说正处在领土扩大的巅峰时期,手里也拿着前面我们说过的那些好牌,理论上应该是不惧合纵的吧。齐湣王的心里也是这样想的,可是齐湣王手里的那些好牌,此时已经渐渐没有了。
首先,从经济和军事上。看似齐湣王多方用兵,扩展了齐国的势力范围,其实,齐湣王的扩张政策是建立在虚耗国力的基础上的,由于他的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造成了齐国国力不进反退。《战国策·燕策》说齐“南攻楚五年,蓄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罢弊;北与燕战,覆三军,获二将;而又以其余兵南面而举五千乘之劲宋,而包十二诸侯。此其君之欲得也,其民力竭也”。经济和军事的这两张好牌已经不再好用了。
其次,从文化上。由于齐湣王的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独断专行,虽然齐国有着稷下学宫的诸多贤人,他们但是为齐湣王所提出的建议他几乎不听。所以,稷下学宫的学者们纷纷离开齐国。根据西汉的《盐铁论·论儒》所说:“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没有了人才,齐国的膨胀就成为了一个泡沫。齐宣王时期齐国文化上百家争鸣的盛况早已不再,文化这张牌,也被齐湣王扔进了“可回收”垃圾箱里。
还有齐国的功臣孟尝君田文,也因为齐湣王的猜忌而远走他乡。一意孤行、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刚愎自用、杀害忠良,逼走贤臣,一般历史上哪个国家同时拥有这几条,基本上就快灭亡了。这一次当然也没有例外。
可是五国既然已经出兵伐齐,齐国当然也要有应对。齐湣王派大将触子带着齐国精锐在济上迎战五国联军。本来双方对峙好好的,耗上一段时间保不齐五国联军耗不起就退了。可是这个时候齐湣王开始了作死,《吕氏春秋·权勋》记载了他作死的过程。
齐湣王满心希望能够一战击溃五国联军,于是派人去对触子说:“不出战的话,我一定杀了你全家,挖了你祖坟!”触子被逼的没办法,决定干脆故意让齐军失败,于是在齐军出战的时候,两军相接时突然鸣金收兵,齐军不知道怎么回事以为被打败了赶紧掉头就跑,五国联军趁势追赶,齐军大败,触子不知所踪。这一战后,五国联军其他四国各回各家,只有燕国继续向齐国腹地进攻。
后来另一位大将达子收拾残兵要继续对抗燕军,这会为了鼓舞士气,跟齐湣王报告能不能给士卒赏点钱。可是齐湣王再次作死,人家都打到家门口了还舍不得那点钱,大怒道:“你们这些残兵败将,怎么还能给你们钱?”于是跟燕军大战,大败,达子也战死。齐湣王出逃,齐国国都临淄门户大开,成了燕国将士的囊中之物。《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说:“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其馀皆属燕,六岁。”整个齐国除了聊城、莒还有即墨这几座城池,全部都被燕军攻下了。
自己国家的首都已经被燕军攻陷,昔日的“东帝”如今成了丧家之犬,关于齐湣王的结局,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只有几行字。可是从这几行字中,还是能够看到齐湣王贯彻到底的“生命不息作死不止”的精神。
齐湣王首先逃到了卫国。卫国国君倒是对他非常好,还是拿他当做昔日的“东帝”来供养,为了让他住得好,卫国国君自己搬出了自己的宫殿,把宫殿让给了齐湣王。而言语上,卫国国君也对齐湣王依旧非常尊敬,自己自称臣子。卫国国君这样的待遇非常够意思,也抚慰了齐湣王受伤的心灵,使得他装十三作死的作风又漏出了苗头。就好像一位在外面输的精光的赌徒回家要打自己媳妇一样,齐湣王在卫国又开始摆谱,对着人家卫国君臣颐指气使起来。卫国君臣忍无可忍,只好请这位前“东帝”移驾他处。
从卫国离开后,齐湣王还逃到了邹国和鲁国,也是因为自己的装十三作死,在人家面前骄傲自满,对人家颐指气使,邹国和鲁国的国君可没有卫国国君那样够意思,他们直接就不许齐湣王入境,最终,齐湣王来到了莒。在这个时候,之前在五国攻齐时一直处于隐身状态的楚国终于出现了,为了取得最大的战果,楚国直到这个时候才派出了淖齿率军救援齐国。
在莒这个地方,楚国军队与齐湣王相遇了。齐湣王自然是喜出望外,自己一路逃亡,此时终于有一支军队来保护自己,虽然这并不是齐国的军队,但是总是给了一路颠沛流离的齐湣王一定的安全感。他马上下令让淖齿做齐国的相国。然而,淖齿最终却没有给齐湣王这个面子,他认为这个时候还留着齐湣王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倒不如跟燕国一起瓜分原来齐国的土地来的有用。于是,淖齿就杀了齐湣王。
根据《战国策·卷十七·楚策四》中所说,齐湣王的死状非常的惨:“淖齿用齐,擢闵王之筋,悬于其庙梁,宿夕而死。”齐湣王被人抽筋,然后挂在房梁上,过了两天才死,这样的死状,难怪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说:“中国历史上总共有五百五十九个帝王,其中三分之一,即一百八十三个帝王死于非命,而以齐湣王死得最惨。”
齐湣王的经历,让人读来真是扼腕叹息,他接手的时候,齐国还是一个强盛的大国,而在他手里,齐国却面临了被灭国的命运,他使齐国的强盛轰然倒塌。他含着金钥匙出生,却被人抽筋吊在房梁上而死。除了他自己的好大喜功和不断的作死,还能够怨谁呢?
秦国面对了多少次合纵的进攻,却从来没有被打垮过,为什么同样是大国的齐国却仅仅面对一次合纵就险些灭国呢?难道是因为秦国比齐国更加抗揍吗?
我个人认为,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是地理上。秦国有着天险函谷关,其他各国历次合纵一般打到了函谷关就停了,所以秦国只要守住函谷关就能够与合纵联军对抗,而齐国地形结构是一片平原,合纵诸国一旦进攻,齐国其实无险可守,只能任由联军一路兵临临淄城下,在地形结构上,秦国相比齐国有着地理上的优势。
其次是军事上。齐国当时的行为,超出了当时国际形势共识的范围。我们前面说过,在齐国灭宋之前,其实灭国战争也时有发生,但是其范围一般局限在兼并小国上面。但是齐国灭宋的战争,却将灭国范围扩大到了中等国家,这就碰到了其他各国的奶酪了。齐国的行为是一种可能破坏当时各国战略平衡态势的行为,这样的苗头,是其余各国所不能容忍和必须坚决打击的,所以各国对于合纵攻齐的投入和决心是非常大的。反观秦国此前对于其他各国的征伐,大部分都是采取的蚕食的方式,没有一次灭国的战争,这就让其他各国认为秦国的威胁没有那么大,至少还是在当时的战略平衡态势下的行为。
再次是外交上。齐湣王当时对于其他各国基本上都是以开疆拓土、坚决打击的方式,这直接损害了齐国当时的外交形象。让齐国在面对五国合纵的时候,没有一个能够帮忙的朋友。反观秦国,其实非常注重外交,从秦惠文王用张仪为相国之后,秦国就多次利用外交攻势,有打有拉的瓦解了其余各国的合纵联盟。秦国利用外交瓦解敌人合纵,齐国的外交却让敌人合纵的决心更加坚定,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其实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其实是一个原因,那就是齐国过早的展示了一种虽然很强大但是没有强大到绝对控场的能力。这种能力让齐国成为了天下公敌,让其他各国感到恐惧,使他们为了自己的生死存亡必须要联手遏制这种能力,这也是基于维护各国战略平衡的需要。而秦国虽然也有很强的实力,但是从来征伐别国都是采用蚕食的方式,今日一城明日一城。
这个策略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自己在其余各国心中的危险程度,让他们认为秦国不具备灭国级别的实力,从而逐渐成为温水中的青蛙,慢慢丧失了斗志。直到有一天,当秦国的实力上升到大于其他所有国家之和的时候,其余六国他们已经再也没有合纵对抗秦国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