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生前战功卓著 为什么晚年的生活会如此的凄惨

  还不知道:戚继光晚年生活的网友们,

  戚继光是明朝杰出的爱国名将、抗倭英雄,又因文思敏捷,文武双全,被人称为“将帅诗人”和“儒将”。他出生将门,一生久战沙场,在抵御倭寇、镇服胡虏、训练士兵、修建长城、改进兵器和阵法创新等多方面,都有巨大的贡献。同时,他又著书立说,撰有兵学名著《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对中国古时候军事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战功卓著,晚年却遭政党倾轧,被罢官免职。最终,他一病不起,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他出身于将门之家,17岁时父亲去世,戚继光袭父亲戚景通之职,当了登州卫指挥佥事,虽然只负责管理登州的屯田事务,他却心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大志,也正是在登州任上,他第一次见到倭寇烧杀抢掠的恶行,也认识到北蛮鞑靼进犯的危害,由此写下了《备俺答策》等数篇军事策略。

  嘉靖三十二年(1553),由于在“庚戌之变”和戍守蓟州中的突出表现,戚继光得到张居正的推荐,升任为蜀部指挥佥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3营25个卫所,负责山东沿海的倭寇防御工作。嘉靖三十四年(1555),为了加强沿海边防,明朝设置了宁绍台参将一职,戚继光被任命守卫宁波、绍兴、台州三府的参将,这三个地区正是倭患泛滥的地区。戚继光满怀报国热情,担起重任,开始了他30余年辉煌的戎马生涯。

  戚继光上任后,发现当时明军不仅战斗力差,军纪又坏。他们在百姓面前如狼似虎,在倭寇面前却胆小如鼠。百姓当中流传:“遇倭犹可逃,遇兵不得生。”

  以这样的军队是绝对无法完成抗击倭寇的重任的,戚继光因此决定重建一支新军。在一次偶然的矿工械斗事件中,戚继光发现义乌的民风彪悍,便立即上报胡宗宪,在义乌、永康的农民和矿工中招募了4000多忠诚勇猛的士兵,对他们加以训练和整编,最终练成了一支训练有素、军纪严明、能征善战的军队,也就是后来令倭寇闻风丧胆,名垂青史的“戚家军”。

  戚继光对“戚家军”的训练,首先,对其进行卫国保民教育,激发其抗倭立功的热情,还严明军纪,赏罚分明,让他们以南宋的“岳家军”为榜样,保家卫国,不侵扰百姓,做到“兵民一体”、“万人一心”。其次,又根据江浙的地形和倭寇的作战特点,创制了由12人组成的“鸳鸯阵”,根据实际作战情况,又能灵活演变成“三才阵”、“五行阵”等多种阵法,在抗击倭寇的作战中所向披靡,大显神威。再者,又配以新式的狼筅、火器、战舰等装配。

  此后,“戚家军”在和倭寇的80多次作战中,战绩卓著,取得了台州大捷、林墩大捷、平海卫大捷等胜利,一举荡平了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倭寇,明朝的东南边患,从此海晏河清,戚继光也荣升为福建总兵,一时间意气风发,尘嚣直上,被谭纶称赞为“岂直当今之虎臣,实为振古之名将”。

  南方倭患已定,北方却战事未平,鞑靼不时侵扰,实是明朝的一大隐患,朝廷遂复召戚继光为总兵马,镇守蓟州、永平和山海重镇,并进封为右都督。戚继光到任后,便总结出北方边防的极大缺陷,加以整治,又组织修建了1000多座空心敌台,创制出复合“车营”阵法,后来在他的指挥下,多次挫败了蒙古骑兵的侵扰,有效地解决了北方的边患。在戚继光未上任前,17年间,蓟州镇曾换了10为大将,但都“率以罪去”,戚继光到任后,“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

  戚继光能够屡建奇功,彪炳史册,除了他个人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时代机遇外,和谭纶、张居正等朝廷要员的支持和器重也是分不开的。他在担任蓟州总兵期间,张居正力排众议,雷厉风行,将和戚继光作对的官员调离蓟州,使戚继光能够大展手脚,一展宏图,才能充分发挥出他的军事才能。1582年,张居正去世后,随即遭到政敌的清算,戚继光和张居正关系密切,也因此受到排挤,先被调到广东当总兵官,后又被罢官归免,晚年生活窘迫,甚至连延医治病的钱都没有,最后在穷困中溘然长逝,终年59岁。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