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土地贫瘠,它是如何快速崛起的呢?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对宗室子弟和开国功臣们进行大肆分封,据史书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也就是说,周武王分封出七十一个国家出来。齐国当时分得的是边远地区营丘,土地也很贫瘠,人口很少。为何却能在短短的几年内,一跃成为诸侯中的老大呢?

  齐国的开国国君,大家都是的,是著名的姜太公吕尚。

  当时,周武王分封天下后,要求各诸侯留在宫中任职,或者自己不留下也可以,但是得留下至亲的男丁在朝中任职。

  看起来是留在朝中为西周王朝效力,其实说白了,还是周武王不放心,要扣压人质。这样,一旦诸侯国不听从周朝的命令,就拿人质开刀。

  姜太公受封之后,以他的才干和能力,按理更应该留守镐京辅佐君王,何况当时成王还年幼,正是需要明君辅政的时候。

  而且另两个重要功臣周公和召公,都打发自己的长子去治理受封的国家。但为何,唯有姜太公把嫡长子吕伋留在镐京辅佐成王,自己去封地齐国了呢?

  原来,姜太公是有意这样安排的。

image.png

  (周公辅政)

  对于朝廷来说,已经有周公和召公这两个能人辅政。如果自己继续留在京城,职责上难免会和他们打架。再说了,人家是王亲,人家的话肯定更管用一些。这样一来,自己那就是个打酱油的角色,有啥意思呢?

  而儿子就不同了,儿子吕伋能征善战。周王室里,缺少的正是这样的人,那吕伋在朝中,不是正好发挥自己的专长吗?

  另一方面,齐国初建,正是需要治理的时候。若是让吕伋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治理齐国,怎么把国家治理得好。要是治理不好,落后于其它国家了,子孙后代都会受歧视。因此,必须自己先去把继承打好。

  正所谓,“姜(姜尚)还是老的辣”嘛!所以,姜太公离开镐京,前往封地营丘。

  事实证明,姜太公的安排非常合理。

  成王执政的时候,周公和召公大包大揽,连蔡叔和管叔都不满。同时,商朝遗民武庚,就是商纣王的儿子,看到蔡叔和管叔对周公召公摄政的事不满,于是一心想复国的他便煽风点火,制造矛盾,并串通他们起兵叛乱。

  成王得到消息后,马上命吕伋随同周公一起平定叛乱。据史书记载,此次征战周公并非统帅,而只是发号施令的人,真正平定“武庚之乱”的统帅,正是吕伋。

  姜太公身为齐国国君,受命与周王师“东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也就是说,齐国在此役中得到了征伐权。

  成王的儿子姬钊继位,是为周康王。此时的吕伋已经成了周王室非常倚重的辅佐大臣,同时他还身兼虎贲氏(周王师总将领),他的功劳与姜太公相比,一点儿也不逊色。因此,他得到了周康王赏赐的宝器珍玩。

  儿子在周王室大有作为,当老子的也没有闲着。

image.png

  (姜太公治齐)

  姜太公刚到营丘时,紧挨着营丘的莱国国君莱侯想霸占营丘,率兵和姜太公大战,结果一败涂地。

  姜太公在营丘建立齐国后,在用人方面,一改周王室“尊尊亲亲”的用人制度,而率先提出“尊贤尚功”的方案。如此一来,许多贤人志士都涌向齐国。

  另外,营丘东夷人居多。他们的民俗与周礼有许多不同。姜太公认为,想要得民心,不能强迫他们行周礼,于是结合当地习俗,对周礼进行了简化。

  安定了民心,又有贤人志士来治国安邦,剩下的就是发展国民经济。姜太公果然是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他没有走传统的线路——发展农业,而是将工商业做为主要扶持对象,并且大力挖掘鱼盐资源。

  经过姜太公的改革创新,齐国顿时从“人少地薄”的贫困地区,一跃成为西周时期的经济强国。再加上吕伋在朝中又是功勋卓越的重臣,齐国有这父子两人,想不成为诸侯国中的老大,只怕大家也不同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