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什么知名度那么低?

  偏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又称偏头关,位于今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城中部偏西的关河北岸,西临黄河,自古为边防重镇。偏头关与晋北的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是明代长城“外三关”之首,有“三晋之屏藩”、“晋北之锁钥”之称。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为什么小编一起看看吧。

  说起偏关,它既大名鼎鼎,却又默默无闻,知道偏关的人不少,但不知道它的人也不少,而熟悉偏关历史的人更不多,一句话,偏关在古时候历史上的存在感很低。

  偏关以形得名,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 “偏头,古武州地,东连丫角山,西通黄河,与河套仅隔一水,其地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宋自南渡后,属金,元为偏头关,明因之。”

image.png

  有一首古人留下的五言诗,形象地描述了偏关的自然环境及独特的边塞氛围:

  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

  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

  偏关的险要主要得益于黄河与长城,在偏关的西边,黄河水奔流南下,而偏关和巍峨曲折的长城连接在一起,形成一天然、一人工的屏障,护卫着晋北大地。

  因地利之故,偏关一带自古就是中原王朝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展开厮杀的区域。秦汉时期,偏关属雁门,隋朝时期属马邑(今山西朔州)。

  五代北汉乾佑四年(951年),刘崇在晋阳(今太原)称帝,首次设立偏头寨,据险驻兵,以“地控西北,为守城之权舆”。

  北宋时期,杨继业、杨延昭父子镇守三关,在雁门关、偏头关一带与契丹辽兵展开浴血奋战,留下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杨家将”抗辽的故事成为家喻户晓的世代佳话。

image.png

  元朝时,偏头寨正式升级为关,设置武节将军枢密院判守御此关。从此,偏头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长城外三关。

  明朝立国后,虽然将蒙元贵族驱逐出塞外,但边患问题一直未能根除,北元残余势力经常兴兵南下,侵扰明朝。

  偏关因为位置最西,距敌最近,成了边防前哨,是三关之首,重中之重。

  而且,由于雁门关和宁武关都建在内长城上,属于设在中原内部的第二道防线,只有偏关,北面过了外长城,西面过了黄河,就直接和蒙古残余势力碰面,因此,偏关在明朝时期,防卫任务非常重要。

  相对于“以险设关”的雁门关、宁武关,“因边设关”的偏关更重视长城的作用,这一段长城的安危直接关系到明王朝盛衰。

image.png

  自古以来,晋北地区就是胡马嘶鸣、烽烟四起的战场,无数次的大战就在这里上演,黄河流域的汉民族和从蒙古高原南下的多支游牧民族就在这里展开一场场的冲突。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无论是在历史的记载中,还是民间传说中,偏关一带却很少发生有大规模的战争,相对于战争频繁的雁门关、宁武关来说,甚至是大同白登山古战场,偏关似乎很太平,这是为什么呢?

  偏关虽然地理位置很重要,但因其周边沟壑纵横,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主要是靠双方在战马、战车以及士兵数量上的对阵,而偏关一带地势显然不适合布阵,不能进行大兵团作战,自然很少有大战,没有大战,自然给人感觉太平,而边防重镇太平了,在历史上的存在感自然很低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