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上对待子女很”特别“的皇帝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且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家里鸡飞狗跳的,就连很多的能管理整个天下的帝王,在子女的问题上,也是一样表现出与其在其他方面的超强能力完全不相符的超低智商,令人大跌眼镜,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在这方面可圈可点的几位代表性人物。

  (一)、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不错,就是那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武双全的一代明君,还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这么多的光环护体也没挡住李世民在孩子的问题上犯糊涂。

  李世民先立了儿子李承乾为太子,但是他却并不喜欢这个儿子,他喜欢的儿子是魏王泰,魏王泰是一个很会来事的人,在李世民的面前服侍的很周到,特别会讨李世民的欢心,再加上李承乾也确实不争气,喜欢声色犬马,不务正业。

  正在这时,齐王祐造反,太子受到牵连,李世民就想趁机废掉李承乾立爱子魏王泰为太子。

  这一想法遭到了一干大臣的反对,李世民竟然说,魏王泰保证在自己百年之后,会杀死自己的儿子,传位给晋王治。一世英名的李世民竟然会相信这样的话,我都不信,你爱你的儿子,难道你的儿子就不会爱他的儿子吗?

image.png

  这一说法让褚遂良为首的大臣很无语,他们认为,哪会有这种情况发生,魏王一旦据有天下,怎么可能会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传位给晋王,陛下你既然已经立了程乾为太子,可是你又宠爱魏王,在礼仪上让魏王高于太子,这已经是不对了,现在你又要立魏王为太子,那以后一旦有纷争,晋王的安全怎么保证呢。双方僵持不下,事情出现转机是一个偶然的事件。

  后来李世民无意中发现魏王在立太子的事情上挑拨威胁晋王,心术不正,这才放弃了立魏王为太子的打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这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李世民最终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也让唐朝避免了一次血雨腥风的动乱。

  (二)、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

  窦太后在历史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汉文帝去世之后,对汉朝的政权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女性,在孩子的问题上也没有保持住清醒的头脑。

  因为汉景帝刘启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她希望自己的大儿子汉景帝刘启在自己百年之后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甚至在大臣面前逼自己的大儿子做出承若,丝毫不考虑大儿子的想法和感受。

  真应了那句话,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为了让自己的小儿子也尝尝当皇帝的滋味,窦太后不惜把国家推到动乱的边缘。为此汉景帝苦恼不已,与梁王也陷入了兄弟猜疑,

  好在后来大臣袁盎以古时候有些君王在传位的时候传给弟弟,不传给儿子造成国家动乱的例子劝说窦太后,她意识到这麽做的严重性,才逐渐打消了这个想法,再加上梁王刘武因为继位无望,加上和自己的哥哥互相猜疑,郁郁寡欢,不久离世,这事才算作罢。

  如果窦太后没有这个过分的念头,让自己喜欢的小儿子安心地做一个快乐的梁王,不去妄想得到皇帝之位,也许梁王也不会郁郁而终。母子慈爱,兄弟和睦,难道不好吗?

  (三)、赵武灵王

  他是一个英明的君主,赵国因为他的胡服骑射改革,国力大增,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作为一国之君,他竟然是被自己的部下围困沙丘宫三个月而活活饿死的,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恰恰是他自己。

  他先是立自己的长子章为太子,后来他宠爱的吴娃给他生了小儿子何,爱屋及乌,他把对吴娃的爱延伸到了小儿子的身上,于是他很冲动的为爱疯狂了一把,把长子章给废掉立幼子何为太子。

  没想到的是,红颜薄命,不久吴娃死了,他看到自己高大魁梧的大儿子向自己的小儿子行礼,感情的天平又向大儿子倾斜了,开始可怜大儿子,想把赵国一份为二,分别分给两个
儿子,让两个儿子都做王,来个不偏不倚。

  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公子章造反,后来章战死,公子成和李兑将赵武灵王围在沙丘宫,三月后,饿死沙丘宫,太子何也在战乱中被杀死

image.png

  。

  赵武灵王本来想公平地对待自己的两个孩子,可他忘了自己不光是一个父亲,还是一个国王,他的优柔寡断不光害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还让国家陷入了动乱,他也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意思是:作为父母,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会为他们做长远的打算。

  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是每个孩子的性格,能力,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都不相同,作为父母要让自己的孩子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而不是靠索取,要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

  不然的话,你对他们的爱就可能是致命的伤害。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