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古时候什么食物的叫法和现在不一样?

  有些食物的历史虽然悠久,名头也响亮,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在文学作品里或者电视剧里听到主角口里的那种食物,是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一个呢?其实在古时候那些所谓的食物并不是我们现在所日常食用的,那么古时候有哪些食物的叫法不同于现在呢?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馒头说起馒头这个主食,几乎北方的家家户户的饭桌上都少不了。馒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说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擒拿孟获之后,在过江时受到以前战死的冤魂的阻挠,为了顺利过河,聪明的诸葛亮就用面粉做成人头的模样,用猪肉牛肉馅料填充来祭祀河神,这就是馒头的由来,但在宋朝时,宋人口中所说的“馒头”就不是我们日常生活常吃的馒头了。

  源于三国时期的馒头,最早并不是我们所吃的这种没有馅料的馒头,而是在内部有猪肉馅料或者羊肉馅料,而到了宋代就变成了专属有馅料的发酵食品,宋代馒头种类众多,甚至馒头更成为了学生经常食用的一种点心,在元丰初年,宋神宗去视察太学时恰巧遇到太学生们在吃馒头,宋神宗也吃了一个,吃完后被味道折服的他感叹道“以此养士,可无愧矣!”从而有了“太学馒头”这一称呼。

  除此之外还有四色馒头、生馅馒头、杂色煎花馒头、笋肉馒头、猪肉馒头、蟹黄馒头、灌浆馒头和糖肉馒头等,无一例外都是有馅的,根本不同于现在的馒头。

  包子包子据传起源于四川地区,最早的叫法记载于《燕翼诒谋录》种:“仁宗诞日,赐羣臣包子。”宋仁宗过生日的时候,赐给群臣包子,不过当时的包子是馒头的一个别名。

  我们在北宋陶谷的《清异录》中的记载可以发现,最早的包子叫法的出现:“五代汴梁阊阖门外有‘张手美家’食馆,以卖节令食物为主,伏日有一款‘绿荷包子’。”“绿荷包子”主要是用荷叶做馅料,入伏时食用,具有解暑的作用。

  后来慢慢的包子的馅料多由素馅为主,包子的面皮用冷水面制皮。等到北宋仁宗前后之际,包子成了馒头的另一种的称呼,再慢慢地馒头变成了无馅的发酵面食食品,就是我们现在所吃的主食馒头,而包子则是有多种馅料的“馒头”。

  炊饼说起炊饼,大家一定会想到《水浒传》中的武大郎,武大郎个子不高,老实憨厚,却被自己的妻子潘金莲联合西门庆将自己毒害,在《水浒传》中武大郎沿街叫卖的就是炊饼,现在的炊饼主要是由面粉在笼屉中蒸制出来的,辅料配有果肉蔬菜等,为了迎合大众不同的口味,也会适量加上油盐和糖等。

  但武大郎卖的炊饼却不是这个样子的,古时候的炊饼就是面粉做成条状蒸出来即可,有点像长条状的馒头。古时候炊饼本来叫蒸饼,至于为什么叫炊饼,在宋代人吴处厚的杂文《青箱杂记》中记载:“仁宗庙讳贞,语讹近蒸,今内廷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做赵祯,为了避讳宋仁宗的名讳,所有蒸饼才被改名叫炊饼的。但其实看来,蒸饼这一名字更加直观,而炊饼一名却会让大家以为炊饼是类似于烧饼一类的食物。

  汤饼古时候人爱吃“饼”,从唐代开始就已经有了喜食饼的习惯,但古时候的“饼”并不想现在的“饼”,现在的饼主要是硬面食品,不需要发酵。而提到宋代人爱吃的汤饼,大家可能会以为是类似于吃鸭血粉丝汤的时候,配上的葱油饼,酱香饼之类,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汤饼并不是汤配饼,而是类似于现在的面条,更直观一点说,就是宽面或者面片汤。

  宋人黄朝英的《缃素杂记·汤饼》中说:“余谓凡以麪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用火烧制而成的是烧饼,水煮而成的就是汤饼,而上笼屉蒸制而成的就是蒸饼。

  后来经过慢慢发展,汤饼发展成了水引饼,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水引饼”的制作方法:将面过滤过冷肉汤和细绢,然后“揉搓如箸著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再揉搓“令薄如韭叶,逐沸煮。”再后来慢慢的经过后人口感的改良,面条也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所以如此看来,当我们在阅读古汉语书籍中,碰到“馒头”“包子”“炊饼”等食物时,我们也就不会质疑为什么书中的人住旅店要吃饭时吃馒头而不吃包子了,毕竟古时候的包子是素馅,馒头里包着的确是肉馅呢,吃素哪有吃肉快乐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