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刚建立政权并不稳定,为什么没被金军消灭?
说到南宋,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靖康二年(1127),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登基,金国扶植的伪楚政权结束,南宋建立。可是新生的政权并不安全,半年后,金军便再次南下,兵分三路进攻,可是这一次遭到了河北义军的顽强抵抗,之后改变策略,宗弼率军南下又被南宋水军阻断,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回到北方后,金朝再也不敢轻言南侵,而是将重点转到陇蜀,想从长江东下灭宋。与此同时,南宋也认识到关陇地区的重要性,二者为此展开了一系列的较量。
从建炎元年(1127)到绍兴议和(1141),宋金两国的关系主要以战争为主,但是羸弱的宋朝是怎么组织金军的进攻的呢?这就要说起当时一位赫赫有名的战神了。吴玠(1093—1139)字晋卿,政和元年(1111)从军,其一生中无数次与金军交锋,屡立战功。他在西北战场上创造了很多著名的战例,比如和尚原、绕风关、仙人关之战,有效阻止了金军南侵。那么这位猛人是怎么打得金军不敢入蜀的呢?
吴玠熟读兵书,善于谋略,以智取胜。吴玠在长期于金军作战时总结出了一套作战方法:“以分队制其骑兵,以番休迭战制其坚忍,制其重甲则劲弓强弩,制其弓矢则曰以远克近、以强制弱。”他充分利用西北地区多山的地形,每次战斗都率先占领地势较高的地方以高打低,比如和尚原、仙人关两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打出几千兵力胜几万、三万兵力胜十几万的大胜。
吴玠能够以少胜多的关键在于他非常重视弓弩作战的力量。在抗击金军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后,他组建了“驻队矢”,以“番休迭射”为战术,训练梯队轮番交换射击来弥补弓弩发射间隔长的问题。吴玠深知金人的弓矢不如宋军劲利的弱点,所以“以长技(劲弩)洞重甲于数百步外”,可见宋军弓弩力道之大。
为了更好发挥弓弩在短兵相接时的作用,应对金军的高机动性、坚忍战斗的优势,吴玠还创建了“叠阵法”。即最前排用铁钩相连的拒马阻止骑兵冲阵,长枪兵居后,远距离先用神臂弓射穿金军重甲,近距离用强弓强弩轮番迭射将其击杀,然后两翼的骑兵再护卫其变阵。整套战术复杂多变,整个军阵在擂鼓指挥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突出一个灵活。
吴玠也善于打苦仗、打硬仗。在绍兴元年(1131)和尚原一役中,为了对付金军的重甲骑兵,吴玠先是避其锋芒,然后趁金军进入路窄多石的山谷,不得不下马步行时,他果断挥师反击,大败金军。之后,面对金兀术的猛攻,吴玠兵分两路,一边派兵以要塞的险隘壁垒为依托来正面抗击金军骑兵,激战一整天后得以击退金军;另一边派兵截了金军的粮道,在其撤退路上设下伏兵,二者苦战三天三夜,终于金军熬不过,大败逃走。
吴玠治军严明,以勇临战,深得士兵敬畏。南宋初期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粮食极度紧缺,军饷常常难以发放。因此很多士兵也化身流寇打家劫舍,官匪一家,谓之“兵灾”。吴玠驭下甚严,对违反军纪的士兵严厉处罚,比如建炎四年(1130),他斩杀了五六个青溪岭战役的逃兵,吓得军中士兵瑟瑟发抖。
但是在论功行赏时,吴玠又赏罚分明,“故士乐为之死”。他对作战表现突出的将领和士兵,不论亲疏给予奖赏,但如果作战不利,吴玠也不会姑息。绍兴四年(1134),统制官郭震被金人攻破其寨,宋军屡败,吴玢便当众斩杀郭震,以儆效尤。
吴玠作为抗金一线的将领,作战时奋不顾身、一心报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富平之战宋军一溃千里,但吴玠却迟迟不肯退守四川,因为他知道蜀地不容有失。其他人劝他退而保命,他说:“我保此,敌绝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彼惧吾蹑其后,是所以保蜀也。”这种大无畏精神赢得了关陇人民的支持,纷纷连夜送粮帮助他,吴玠也不白收,都回以银帛补偿,送粮的百姓都得益良多。
吴玠舍命相护的关陇地区是南宋主要的军马供应地和重要的兵源地,主要军队有三分之一都来自关陇。“天下精兵健马,皆出于西北”,吴玠长期牢牢控制关陇地区,不给金军一丝一毫的机会,给南宋输送了大量的战马和精兵强将,大大加强了南宋的军事实力。
金军谋划“西攻巴蜀,中取京湖,东侵淮东”,三条战线相互配合,正是西线吴家军的存在,使关陇地区成为南宋王朝的西北屏障,分散了金国的军事力量,缓解了东南地区的压力。吴玠带领的吴家军彻底粉碎了金军妄图经蜀灭宋的计划,在其他战线作战不利的情况下,吴玠领导的一系列胜利对保卫南宋王朝,抵抗金军入侵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