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为什么能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有什么特色?
南京为何能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有什么特色?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2019年10月31日上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消息,有批准世界上的66坐城市加入到了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其中我国的南京市被列入到了世界文学之都的行列。在2017年的时候,南京市在国内的城市当中首个提出将申办“文学之都”。要说起文学,这南京的文人文事还真是数之不尽。那么南京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够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呢?
南京,一座文学之城
文化资源丰厚,文学成就卓越,文化名人荟萃,南京在全国文学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在亚洲和世界文坛也独具特色。
南京是中国文学开始走向独立和自觉的起步之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馆”即设立于此;南京还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起点,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批评专著《诗品》、第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第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等均诞生在南京。
南京文脉持续绵延长达1800年,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历史上文学名家代有才人,文学佳作层出不穷。据查考,全世界有60多种外国文学作品在南京翻译成中文;全中国有一万多部文学作品与南京相关。《红楼梦》《本草纲目》《永乐大典》《儒林外史》等中华传世之作都与南京密不可分。
近现代以来,鲁迅、巴金、朱自清、俞平伯、张恨水、张爱玲等文坛巨匠也都与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作家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大地》就是在南京创作完成的。
南京,一座创作之城
中国文坛“南京作家群”令人瞩目。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南京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在海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名家名作,高晓声、陆文夫、方之以及苏童、叶兆言、毕飞宇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曾经或一直在南京生活的众多作家,从诗人、小说家到编剧、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可谓人才完备、门类齐全。
多年来,南京的文学作品囊括全国各大奖项,多位作家的代表作被翻译成外国文字,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南京市拥有《钟山》《青春》《雨花》等一系列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期刊,是培养当代中国作家的摇篮与重镇。
为了鼓励和促进文学创作,南京设有“紫金山文学奖”“金陵文学奖”“南京文学艺术奖”等多种奖项,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不仅有效推动了精品力作的创作与生产,也有力推动了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南京,一座传播之城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依托悠久的文学传统,把文学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内生推动力,鼓励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构建从印刷到出版、从创作到创意、从现实文学到虚拟文学的完整文化产业链。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更快更广、更为深入地传播中外文学,光大中华文明,借鉴世界文明。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经济规模连续8年在中国出版行业中排名第一,在“世界出版业50强”中位列第六;译林出版社经济规模连续7年排名全国同类出版社首位,是中外文学交流领域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出版社。
南京一直以来都是中外文学交流的重要枢纽,一系列优秀外国文学作品在南京被翻译成中文。同时,南京也是中国传统文学名著走向世界舞台的桥头堡。20世纪60年代初,曾任南京政协副秘书长的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全本《红楼梦》《儒林外史》,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好评。其中,《红楼梦》译本被认为是该书最好的英译本。
在印刷产业和出版设计方面,南京也拥有一大批优秀企业和名家。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每年印刷的单体《圣经》数量,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荣获世界印制大奖“班尼奖”。
南京文学创意设计大师众多,诸如速泰熙、朱赢椿、潘焰荣等书籍设计师的优秀作品,先后获得“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等多项荣誉称号。南京在国内网络文学原创、在线阅读和内容分发领域皆居于前列,有多个互联网文学创作、阅读、作品加工、版权开发的线上运营综合平台,还有中国•江苏网络文学创意产业园、江苏网络文学谷等网络文学线下实体基地。
南京分布文化旗下的网络文学网站红薯网总用户规模目前已经超过2500万,每日访问量超过800万,拥有驻站作家10万人,签约作家7300名。每月有超过2000本作品在红薯网连载,每天产生内容字数近一千万。每月发放稿费的网络写手在千人以上,年发放稿费逾亿元。
南京,一座阅读之城
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读书的城市,市民文化素养总体较高,普遍喜好文学阅读。阅读,已成为解读南京、把脉南京、感受南京城市文化精神气质的鲜明符号和独到元素。
吴敬梓曾在其代表作《儒林外史》中,就对南京有“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的评价。南京活跃着数以千计的文学社团和协会组织,仅读书会就有450多家。众多高等院校成为文学专业活动的重要阵地,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在城市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南京市群学书院全民阅读服务中心,由教育部长江学者周晓虹教授与南京大学青年学者陆远等创办,是目前唯一以推动全民阅读为主旨的民非机构。群学书院的阅读总量仅2018年就达到近七百万,影响力超过了98%微信公众号。书院组织了200余场阅读活动,近300位海内外一流作家、艺术家曾登上群学书院的讲坛。
群学书院
南京全市至今已成功举办23届“南京读书节”、33届“秦淮灯会”、8届“江苏书展”,还开展了“朗读者”等维护弱势群体文化和阅读权利的活动。
近年来,市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书香南京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全民阅读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指导目录,每年全市全民阅读经费已逾千万元,各区财政也投入相应经费,打造一批城市书店。被誉为“南京文学客厅”的先锋书店,数次被CNN、BBC等评为世界“最美书店”,24小时书店成为市民热捧的文化消费新去处。
南京先锋书店
南京在城墙、公园、景区、文博场馆、商场、酒店、地铁、社区、乡村等场所打造了新型阅读空间150多处;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银行、酒店、邮政网点等场所设立292家“图书漂流文化驿站”,投放4万余册图书,供市民免费取阅。
古今文人墨客眼中的南京是怎样的?
他们说……
唐代诗人李白:金陵控海浦,绿水带吴京。
唐代诗人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东晋诗人谢朓: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文化学者余秋雨: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
著名作家叶兆言:外地人跑来南京混,一不留神就传世,就经典,就入美术史,入烹调史,入文学史,入新闻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一方水土,不就是文学之都吗?
韩国学者洪廷善:南京这座城市,短暂拜访有短暂拜访的妙处,长期居住有长期居住的佳趣。她总是能根据时间的短长,给予我们该有的馈赠。
著名作家鲁敏:不管从时间还是空间维度来看,南京都特别具有文学之都的潜质,整个城市的气息具有一种文学腔调,它可以是慢的,优雅的,寂寞的,甚至可以是饱经沧桑的。而南京人既具有国际开放的视野,又可以沉下心来阅读,对作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
“文学之都”,不只是文化名人的堆叠,文化场所的兴建,又或是文学作品的量产。
它代表了一座城市的市民对文学的参与程度,强调了一座城市所包含的丰厚文学底蕴对人心之滋养,对社会之濡染,对城市发展润物细无声的推动作用。
南京,实至名归!南京,我们为你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