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分榜、大礼议、三王并立之争,明代朝野为什么会起这么大的争执呢?
发布日期:2022年6月30日
92次浏览
对明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明代廷争的激烈想必不用再多做描绘和渲染了,国初南北分榜之争、都燕论开廷争之滥觞,中期谏武宗南巡,大礼议,后期争三王并立,以致崇祯朝危机之时,还要议迁都并争论“君王死社稷”。明亡之后,遗臣如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对明代政治很是做了一番反思,王夫之更是直接批评明臣多意气之争,士气甚激。那么明代朝野为什么会起这么大的争执呢?
首先明太祖对上书陈言是鼓励的,这一点可以参考太祖《卧碑文》和《大明律·礼律·上书陈言》,这也每每被认为言路闭塞的明代士大夫拿来作为批评的论据。
此外,明代六科之制为争论提供了制度保障。六科制度使得廷争不是无意义的争执,而真的可以影响朝堂决策。孟森先生即指出明代“不经科钞令部再覆,则虽奉旨无效……士大夫惟有此职权,虽或触仵,终必有践此职者。明一代士气之盛,死节之多,其根本在是”。
另外,从思想氛围的角度来看,明代士大夫标榜廷争。如王夫之《宋论》中有“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当然,作为对明亡的反思,《宋论》整体的基调在于批评过度的廷争)。其时,明代士大夫很有股师儒的自我认同(师儒语出《周官·天官》,在明代本是国子监祭酒的别称,这里笔者借此想说的是明代士大夫匡扶天下的志愿),细细品味一下明代朝堂的大争论,如谏武宗,谏世宗,谏神宗,每每让人有一种君臣意气之争的感觉,士大夫本着一种天下之责不惜犯颜天子,甚至乐此不疲,这可能是明代廷争激烈的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