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为什么会出现上百年的南北对峙局面?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此时中国南方与北方处于分裂状态。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之所以会出现南北双方长时间对峙,谁也奈何不了谁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南北朝上百年的南北对峙,其实是延续了东晋十六国时代,某些没有解决的问题。

  所以,有关南北朝的历史,我们得从东晋十六国的历史大背景开始说起。

image.png

  西晋灭亡之后,残存的司马家皇族,逃到了南方,建立了东晋政权。而北方则是群雄并起,很多汉人豪强,割据自立;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也趁机南下,建立各自的政权。

  因为在这段历史当中,南方一直由东晋控制,北方则是先后崛起了十六个政权。所以这段历史,就被称之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当然,说是十六国,但实际上,在那段复杂的历史当中,北方涌现出的割据政权,其实并不止十六个。但是因为最有名的是十六个,所以后世就默认了十六国这个说法。

  而到了东晋十六国时代中期,北方崛起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名叫前秦。前秦崛起之后,很快横扫北方,并且基本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巅峰时期的前秦,整体实力基本约等于三国时代灭蜀之后的魏国。

  但可惜的是,后来前秦倾尽全国的兵力,对东晋发起了灭国战,依然失败了。在那场著名的‘淝水之战’当中,东晋政权以少胜多,最后大获全胜。而随着前秦在淝水之战当中战败,前秦统治者再也无力统治整个北方。没过几年,整个北方就彻底分崩离析,再次陷入分裂。

  而东晋这边,虽然大获全胜,但是后来也无力进行北伐。因为在这之后不久,东晋因为建立的时间越来越长,国内矛盾开始越来越大,逐渐出现了王朝末期,普遍存在的权臣掌权、农民起义之类的矛盾。

image.png

  就这样,淝水之战以后,又过了十多年之后。北方这边,一个叫北魏的政权,逐渐崛起。而南方的东晋这边,则是开始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同时权臣又开始把持朝政。在这个过程当中,东晋这边有个出身底层的将领,名叫刘裕。靠着自身的军功,逐渐爬了上来,逐渐成了整个东晋的话事人。

  而刘裕掌权之后,对内开始扫平南方的传统世家大族,对外则是开始进行北伐。

  在刘裕的积极开拓之下,很快,东晋内部的几个超强世家大族,全部遭到打压。同时,刘裕又率领了东晋大军,灭了南燕、谯蜀、后秦等政权。

  到了公元417年,也就是东晋十六国末期的时候。此时的东晋,已经控制了传统的江南地区,并且同时拿下了巴蜀、岭南、关中、荆襄以及淮河流域,已经全都落入到了东晋的控制。此时的东晋,比之后世巅峰时期的南宋,地盘还要更大。

  对于东晋政权来说,这其实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因为在整个东晋历史上,就数东晋即将灭亡的时候,地盘最大,国力最强。不过对于刘裕本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原本按照刘裕的打算,他想先扫平北方的几个政权,彻底统一了中原之后,再依靠自己的巨大声望,篡取东晋的皇位登基。以当时刘裕北伐的势头来说,想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不可能。但问题是,就在刘裕刚刚拿下关中地区的关键时候,刘裕的大管家刘穆之,忽然病逝了。

  刘穆之的死,对于整个中国历史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刘穆之对于刘裕来说,就好比是三国时代诸葛亮对刘备,或者荀彧对曹操。刘裕能够放心带兵在前线北伐,就是因为有刘穆之在背后给他看家。但刘穆之死后,刘裕找不出第二个人能给他坐镇后方。而刘裕本人又是出身底层,背后没有家族支持。如果他继续北伐,很容易出现背后发生政变的情况。

  所以,刘穆之死后,刘裕不得不迅速撤兵,只留下了自己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带兵驻守长安。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自然是守不住整个关中的。所以就在刘裕撤兵几个月之后,长安便被胡夏政权攻陷。

image.png

  原本如果关中地区在刘宋手里的话,东晋统一天下,基本上还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但关中地区丢了之后,东晋这边就再也无望在短期内统一天下了。

  所以,在这之后,刘裕不得不草草篡位,改国号为宋。就这样,公元420年,随着刘裕篡位,刘宋政权开国,历史正式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刚刚开始的时候,南方由刘宋政权统治,北方则是北魏、北凉、北燕、胡夏等多个政权统治。此时的刘宋政权,如果在刘裕篡位之后,趁机进行北伐,其实依然有可能统一天下。

  但可惜的是,刘裕篡位的时候,已经58岁了。而且刘裕出身底层,结婚生孩子都比较晚。这导致刘裕登基的时候,他的几个儿子都比较年幼。所以刘裕篡位之后,首先要考虑如何传位的问题,根本来不及再进行北伐。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宋开国之后,刘裕一直忙着对内清理司马家,以及那些强大的江南士族,为自己的儿子铺路。而且,刘宋开国两年之后,刘裕就病死了。因为刘宋政权没有大范围北伐,这就给了北魏崛起的机会。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当年东晋十六国的时候,作为鲜卑族内部最大的一个分支,拓跋部就曾经在北方建立过一个代国。但是后来前秦崛起之后,代国被灭了。而前秦灭亡之后,拓跋部的后裔拓跋珪,重新恢复了政权,建立了北魏。

  而北魏复国之后,先是灭了北方的后燕,成了北方最强大的一个势力。接下来,北魏又趁着刘裕去世,刘宋政权内部幼主被架空的机会,大举拿下,逐渐拿下了洛阳等地区。再之后,北魏又趁着胡夏开国皇帝赫连勃勃去世,内部陷入内乱的机会,挥师西进,向西挺进关中,拿下了长安地区。

image.png

  所以,进入南北朝时代十年之后,北魏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彻底结束了北方群雄割据的状态。到了这个时候,刘宋政权再想北伐,已经没那么容易了。

  在北魏崛起的这十年当中,刘宋这边其实发生了很多事情。刘裕去世之后,首先是由他的长子刘义符即位。刘义符本人是少年登基,之前也没有接受过什么帝王教育,所以登基之后根本坐不稳皇位,很多就被下面的大臣架空了。最终,刘义符仅仅登基两年之后,就被大臣们联手废黜,改为拥立刘裕的三儿子刘义隆做皇帝。

  相比他的大哥,刘义隆倒是一个非常有手腕的年轻人。所以刘义隆登基之后,先是猥琐发育了两年,暗中得到了很多开国大臣的支持,然后就反杀了之前拥立他的那几位权臣,彻底掌握了大权。而刘义隆掌权之后,则是延续了刘裕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几年的发育之后,等到北魏彻底统一北方,刘义隆也已经彻底控制住了南方。

  如此一来,南北双方的全面冲突,自然也就在所难免了。

  公元430年,刘义隆趁着北方柔然大军南下,北魏的精锐力量被调往北方的时候,趁机进行北伐。在这次北伐的过程当中,刘宋政权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一度收回了洛阳,但后来却还是被北魏抢了回去。

  此后的二十年里,刘义隆又两次进行大规模北伐。但是因为刘义隆本人不太懂军事,指挥能力有限。后来为了掌握军队,又杀了大将檀道济,留下了一个自毁长城的成语。所以这两次北伐,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后世辛弃疾所作的那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其实就是这段历史。

  刘义隆的三次北伐,可以说是让南北两朝两败俱伤。刘宋政权损失惨重,北魏也是实力大跌。所以,到了刘义隆晚年的时候,南北双方再次陷入了诡异的和平状态。

image.png

  此后,刘义隆晚年因为想要废黜太子,被太子反杀,然后太子又被其他皇子反杀。所以刘义隆死后,刘宋政权陷入了短暂的混乱。而接下来即位的刘骏,虽然治国能力还可以,对内进行了不少改革。但是刘骏在位后期,又开始大肆清理老刘家的宗室力量,并且大兴土木,消耗国力,这就为刘宋政权的灭亡,埋下了一个伏笔。

  刘骏去世后,此后十年里,刘宋政权内部内斗不断,导致地方将领萧道成,趁机崛起,并且掌握了刘宋大权。而萧道成掌权之后,又花了五年的时间,彻底清理了刘宋内部,最终在公元479年的时候,篡取了刘宋的皇位,建立了萧齐政权。

  至于北魏这边,从双方停战到刘宋改朝换代这二十多年里,先后换了三位皇帝。有趣的是,这三位皇帝还是祖孙三代,而且每一个都是幼年登基,二十多岁就没了。因为在位时期太短,北魏长期处于主少国疑的状态,自然不可能趁机南下。

  当然,在这二十多年里,北魏也进一步强化了在北方的统治,并且整体开始从游牧政权转变为农耕政权。

  然后,在南朝这边改朝换代的时候,北魏这边终于迎来了一位重量级皇帝,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登基之后,因为也是幼年即位,所以大权长时间掌握了在太后的手里。但是孝文帝长大之后,正式亲政,却顺利地拿回了大权。

  而孝文帝掌权之后,面对的最大挑战,不是南方的南梁政权,而是北方内部的胡汉矛盾问题。

  实际上,从东晋十六国开始,南北双方的内部,就都各自存在各自的矛盾。南方的内部矛盾,是世家大族和政权中央的矛盾。而北方的矛盾,则是所谓的胡汉矛盾。而这两个问题,在整个东晋十六国时代,都没有被解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南北朝也是这个问题的延续。

  在之前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北朝内部,对于胡汉矛盾问题,曾经提出过很多解决方案。有的提出要杀光胡人,有的要胡汉分治,也有人提出要胡汉融合。这些方案,因为各自执行的时候,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最后都失败了。

image.png

  直到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期,孝文帝对北魏进行了彻底的汉化改革,并且迁都洛阳。甚至就连北魏拓跋家皇族,都把原本的鲜卑姓氏拓跋,改汉姓为元。

  孝文帝的这场改革,算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北方胡汉矛盾的问题。所以,在孝文帝改革之后,北朝的汉族地主,开始承认北魏政府的正统性,这无疑是进一步加剧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同时,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南朝则是走过了一个完整的朝代。公元479年,也就是孝文帝刚刚登基,北魏大权还掌握在他奶奶冯太后手里的时候,南方的萧道成篡取了刘宋政权,建立了南齐。但是等到公元502年,也就是孝文帝刚去世三年的时候,南齐就没了,南方改为南梁。

  南齐这边,开国皇帝萧道成,即位三年之后就去世了。萧道成去世后,其长子萧赜即位,在位十一年。萧家父子在位的十四年时间里,南齐基本处于休养生息的状态,逐渐把当年刘宋政权北伐造成的损失,渐渐弥补了回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明之治’。

  在纷乱的南北朝时代,还能出现所谓的治世,这无疑是相当不容易的。

  照理来说,经过一个治世之后,南朝已经恢复了实力,接下来是不是就该进行北伐了?原本按照萧齐政权内部的计划,确实也是如此。但问题是,萧赜在位十一年之后,因病去世了。而萧赜去世之后,接下来的九年时间里,南齐换了五个皇帝!

  简单来说,就是萧赜去世之后,萧家宗室内部开始内斗,皇族互杀。所以,永明之治好不容易攒下来的一点家底,很快就被萧家自己给糟蹋干净了,南齐也彻底无力北伐。而在萧家内部互杀的过程当中,萧家有个远房亲戚,名叫萧衍,趁着南齐中央混乱,直接带兵杀入中央,彻底控制整个南齐。

  后来,萧衍直接抢了南齐的皇位。因为萧衍是旁系子孙,不是南齐开国皇帝的后代。所以后来,萧衍篡位之后,直接改国号为梁,这就是南朝的第三个朝代,南梁政权。

  而北朝这边,孝文帝去世之后,新君即位,正好赶上南朝那边改朝换代。新即位的宣武帝,虽然也是少年登基,但是却还算比较有才能。所以,北魏趁着南朝改朝换代,直接进攻四川地区,最后拿下了汉中。

image.png

  如果说,南北朝时代刚刚开始的时候,南朝对北朝还有压倒性的优势。那么到了这个时候,北朝的优势已经开始压过南朝了。

  不过,北魏这边,虽然拿下了汉中,但是在这之后,北魏内部就开始出问题了。随着开国时间越来越长,北魏内部的土地兼并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接下来就开始进入王朝末期,农民起义的剧本了。

  最开始的时候,北魏凭借着强大的国力,还能轻易镇压下面的农民军。但是宣武帝死后,北魏的内部矛盾越发突出。就在宣武帝去世五年之后,北魏爆发了著名的‘六镇起义’。

  所谓六镇,指的是北魏部署在北方的六座军镇。这六座军镇存在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所以自身军事实力很强。而到了宣武帝去世之后,因为军镇内部的士兵,同样受到土地兼并问题的困扰,所以在这之后,六镇的士兵就开始起义了。

  和之前的农民起义不同,六镇士兵是真正的精锐军队。所以这场起义,直接从根本上动摇了北魏的统治根基。为了镇压六镇起义,北魏中央不得不给予地方将领更多的权力。等到各地民变基本被镇压下去之后,北魏的地方将领就开始逐渐做大。再加上后来北魏又多次出现幼主登基的情况,所以中央也开始出现外戚把持朝政的问题。

  再之后,地方将领尔朱荣,趁乱起兵,打着清理外戚的名义,率兵入京,最后控制了京城,拥立了新皇帝。接下来,新皇帝又刺杀了尔朱荣,尔朱家的残余势力,又干掉了皇帝,搞得北魏一片混乱。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有两个关键势力开始崛起。一个是尔朱荣的老部下高欢,趁乱起兵,干掉了尔朱家的残余势力,并且趁势把持了中央。

  另一个同样也是尔朱荣的老部下,名叫贺拔岳。贺拔岳之前奉命前往关中平叛,为了更好地平叛,贺拔岳就开始拉拢关中地区的那些大地主。而这些关中地区的大地主,以及贺拔岳麾下的一些年轻将领,抱团之后,就形成了一个类似利益联盟一样的东西。

image.png

  这个联盟,就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关陇集团。

  再之后不久,贺拔岳被刺杀,关陇集团内部的另一个实权人物宇文泰,被大家推举出来,成了关陇集团的新任老大。而宇文泰掌权之后,关陇集团也彻底成型,开始逐渐走向独立。

  因为两大势力同时开始崛起,所以再之后,高欢拥立了新的北魏皇帝,但是这位新的北魏皇帝,不甘心被高欢挟持,所以就带着文武百官逃往关中,企图依靠宇文泰。但没想到的是,宇文泰也不是什么好人,后来直接干掉了这个皇帝,自己又立了一个皇帝。而高欢那边,同样也立了一个皇帝。

  就这样,北魏彻底分裂了,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高欢控制东魏,而宇文泰控制西魏。原本北魏和南梁对峙的南北割据局面,彻底变成了三国大战。

  从北魏宣武帝去世,一直到北魏分裂,这期间一共经历了二十年的时间。照理来说,当时南梁政权刚刚开国,国家又是开国皇帝萧衍在位,而且南朝之前还经历了一场永明之治,国力很强,总该有机会进行北伐了吧?但实际上,恰恰是因为萧衍的存在,南梁错过了这个机会。

  作为开国皇帝,萧衍本人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特别推崇佛教。所以萧衍即位之后,除了建设国家之外,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宗教建设方面了。因为技能树点错了,所以接下来南梁政权走上了一条非常另类的发展道路。萧衍在位期间,曾经三次把自己卖到寺庙,然后又让国家出钱赎买。

  所以,当时南梁政权的钱,都花在这上面了,自然就无力北伐,直接错过了这二十年最好的机会。而北魏分裂之后,东魏和西魏常年开战,双方都坚称,自己才是北魏正统。但双方打了二十年之后,却谁也奈何不了谁。反倒是宇文家和高家,在各自政权内部,越发权势滔天。

image.png

  在东魏和西魏互杀的前十年里,南梁这边,始终觉得机会不成熟,并没有主动进攻,这就错过了北伐的最佳时机。直到十多年之后,南梁觉得东魏和西魏经过多年的互杀,实力已经远不如前了。恰好此时,东魏权臣高欢去世,东魏的大将侯景,投降了南梁。萧衍此时终于决定,趁势北伐。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南梁开始北伐之后,很快就被打了回来。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种种原因,侯景还开始造反了,直接囚禁了萧衍,导致一代开国皇帝,最后活活被饿死。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直接导致南梁国力瞬间暴跌。与此同时,高家篡取了东魏,建立北齐,然后夺取了原属于南梁的江淮地区。而西魏则是趁机夺取了巴蜀地区,而拿下巴蜀之后,西魏也被宇文家篡权,建立了北周。

  与此同时,南梁内部开始全力镇压侯景。最终,南梁靠着大将陈霸先,最终解决了侯景。但同时,南梁皇族彻底大权旁落,被陈霸先把持了朝政。同时,在侯景之乱当中,南梁也丢掉了一半的领土。此时的南梁,地盘基本等同于三国时代的东吴政权。

  再之后,陈霸先政权之后,自然也要篡权。公元557年,陈霸先正式篡位,建立了南陈政权。另外,在陈霸先篡权的同时,西魏扶持了另一个萧家人,在江陵地区建立了一个‘西梁’政权。西梁虽然是萧家人做皇帝,但却是西魏的属国。同时,就在陈霸先篡权的这一年,宇文家也篡了西魏,建立了北周。西梁也由此成了北周的属国。

  就这样,历史进入了南北朝的最后一个阶段,北周、北齐、南陈,三足鼎立。

  在这三家当中,北周首先崛起。当年宇文泰在西魏权倾朝野,不过宇文泰在世的时候,却并没有篡权。直到宇文泰去世之后,宇文家才篡权建立了北周。同时,因为宇文泰去世的时候,他的几个儿子都比较年幼,所以大权都在他侄子宇文护手里。

image.png

  所以,北周从建立的那天开始,就出现了权臣宇文护把持朝政的局面。但是几年之后,宇文泰的儿子宇文邕上位,宇文邕隐忍数年,最后直接刺杀了宇文护,自己独掌大权。

  宇文邕掌权之后,就再次开始对北齐开战。北齐这边,情况则更为复杂。高家的几个皇帝,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明君。而宇文邕北伐的时候,北齐这边又恰好是昏君在位。所以最终,宇文邕顺利灭掉了北齐,彻底统一了北方。

  至此,宇文家已经掌握了三分之二个天下,南方的南陈政权,此时只不过是在苦苦支撑而已。

  原本按照这个势头发展,宇文邕再准备几年之后,南下灭陈指日可待。但就在宇文邕刚刚灭了北齐之后不久,宇文邕却忽然病死了。宇文邕死后,外戚杨坚开始掌权,而后开始逐渐架空宇文家。

  公元581年,已经权倾朝野的杨坚,再次篡权,建立了隋朝。而隋朝开国之后,杨坚制定了先北后南的政策,也就是说,先击退北方的突厥,暂时消除北方的威胁,然后再全力南下灭陈。

  在这种策略下,此后八年里,隋朝一边和突厥作战,采用名将长孙晟的建议,利用突厥内部矛盾,把突厥打到分裂。同时,隋朝也积极准备南下灭陈的各项事宜。

  当北方发生如此多变故的时候,南陈那边,则是同样复杂。陈霸先篡权之后,仅仅只过了三年就去世了。陈霸先去世后,南陈历经陈文帝、陈废帝和陈宣帝这三个皇帝。其中陈文帝去世后,陈废帝短暂在位,然后很快就被废黜了,所以基本只相当于是两个皇帝在位。

  陈文帝和陈宣帝,都算是不错的皇帝。一个在位时期,积极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另一个在位期间,积极开拓,进行北伐。但可惜的是,当时的南陈政权,整体国力太弱。经过当年的侯景之乱以后,南朝几乎丧失了三分之二的地盘。所以此时的南陈,就算是单独对上北周或者北齐,也很难占到便宜。

image.png

  等到宇文邕灭了北齐,彻底统一北方之后。这时候的北朝,对南陈政权,已经存在压倒性的优势了。这期间虽然有杨坚篡权,但杨坚篡位的时候,陈宣帝已经病重,此后又换上了一个著名的昏君,南陈后主陈叔宝。所以,南陈政权最后的一个机会,就这样错过去了。

  而八年之后,等到杨坚击退了突厥,开始全力南下灭陈的时候,这时候的南陈,已经是半点希望都没有了。因为双方的整体实力,已经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了。

  所以,公元588年,杨坚派自己的二儿子杨广,作为名义上的统帅,统领五十万大军南下,同时给杨广配了一大堆的名将做帮手。在隋朝发动的这场灭国之战面前,南陈根本就挡不住,很快就被全线攻破。

  公元589年,随着陈后主投降,南陈彻底被隋朝吞并。从刘裕建立刘宋,一直到陈后主投降,这期间一共过了169年。

  这就是整个南北朝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