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曾送地给朱元璋让他安葬双亲的人,朱元璋后来是如何对他的?

  为什么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朱元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史纪事本末》:太祖以淮西布衣,仗剑讨乱,十五年之间,遂成帝业,开明堂,礼上帝,功云烈矣。

  明太祖朱元璋“布衣”起家,仅15年就问鼎帝业,放眼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他都堪称奇迹,“功云烈矣”的评价名副其实。

  不过朱元璋这个“布衣”,早年的生活状态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悲壮。

  朱元璋《御制皇陵碑》: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image.png

  朱元璋的父亲是贫农,依托租田帮人种地生存,整日起早贪黑地忙碌劳累。若论财产可谓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而更要命的是天灾突至,交完租金后本就捉襟见肘的口粮,在灾荒之年几近绝了,不到半个月,朱元璋家里人连遭不幸,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是被活活饿死的。

  《万历野获编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

  古人讲究入土为安,在世的亲属为去世之人择良地安葬是本分,是我们华夏族的民族传承。但是“地”是要钱买的,而对于亲人是被饿死的朱元璋来说,他即没有地,也没有钱。因而长时间里,朱元璋的父母都无法入土,只能暴露在地面逐渐腐化。

  朱元璋《御制皇陵碑》: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面对“安葬”的无奈,朱元璋起初是想找父母帮工的田主刘继德帮助,毕竟自己的父亲为他服务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然而人情冷漠,田主不但明确拒绝了帮助安葬,还高声叱骂朱元璋,惹得邻里议论纷纷。

image.png

  世间虽多有险恶、冷漠,但善意永存,哪怕微不足道。朱元璋的绝望并没有持久,很快一道“人间正道光”就落到了他的头上,他是被眷顾的幸运儿。

  朱元璋《御制皇陵碑》: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万历野获编 》:(刘继祖)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

  刘继德的兄弟,也是朱元璋邻居的刘继祖雪中送炭,念及邻里之情,答应送给朱元璋一块地,用于安葬双亲,解决了朱元璋眼前最大的麻烦。

image.png

  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

  朱元璋作为大明的开国之君,古时候伦理中的天选之人,最无暇人格的拥有者,对于刘继祖的恩情,他没有逃避,而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万历野获编 》: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

  朱元璋不但强调自己“大惠云何可忘”——没有忘记刘继祖恩情,还给予了最实在的保障,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恩准其子刘英享受相关待遇。更为重要的是,刘家的故旧,不会因为朱元璋要为父母修皇陵而搬迁,而是“存故旧,报德施”。

  古时候帝王陵是天子宝地,闲杂人等连接近都难,刘继祖后人倒好,有个家族宅子可以长存,并于皇帝沉睡地为伴,纵观五千年华夏史都是大特例。正是因为朱元璋的重视,刘继祖一家,在明朝数百年传承中,都是中州(即濠州改称)的核心家族,与明朝共生共荣。

  人有好报,永远存一颗善心,少一些邪恶的小心思,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刘继祖。刘继祖一个不起眼的善意,换得家族数百年的繁荣。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