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中,商朝军队为什么那么快就兵败如山倒?
牧野之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一场战争,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封神榜》中,对于纣王帝辛的描写负面居多。作者将商纣王描写为只会沉迷于酒水和妃子,反而错杀了多位政治人才的暴君。由于商纣王暴政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剧,臣民不堪重负,周武王顺势而起。他联合多位诸侯,组成了一支联合军队。
自商汤建立商朝以来,商朝的历任统治者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培养成熟的军队。一般情况下,商朝的军队完全可以抵御周武王联合军队的进攻。可是牧野之战的发展过程却令人觉得非常意外,一方面是因为整场战役持续了不过一个上午的时间,速度惊人;另一方面是因为留在牧野的军人不具备反抗力和战斗力。这与商朝培养的成熟军队拥有着很大的差别,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商朝和东夷关系恶化,纣王派兵前往。
仲丁成为商朝的第11位统治者后,商朝和东夷的关系越来越差,已经到达了大动干戈的地步。商朝为了防止东夷继续进攻,多位统治者将全部的兵力集中在与东夷的战争中,商纣王也不例外。商朝与东夷之间的战争,多发生在商纣王父子继位间。商朝与东夷发生战争的概率非常高,且战争持续时间非常久。
一个国家的主体兵力非常有限,即便商朝培养了将近20万的军人,但商朝的统治者将兵力集中在与东夷的战争中,反而使得牧野之战中的军人数量和质量非常堪忧。当周武王带领着联合军队到达牧野时,他们自然没有办法抵抗周武王联合军队。
第二个原因:商纣王忽视了周武王的影响力和军队的能力。
周武王还没有建立周朝之前,他所在的部落只是商朝管理下的一个不起眼的部落。商朝统治者会将全部的精力集中在具有挑战意义的事情上,也就忽略了周武王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诸侯的支持这一事实。
其实早在周武王取得胜利之前,姬昌也曾流露过取代纣王的想法。纣王身边的人得知此事后,立刻将姬昌的所作所为告诉了商纣王,接着便一发不可收拾。为了彻底打消姬昌更朝换代的想法,商纣王不惜囚禁姬昌十余年。
商纣王释放姬昌后,他自然会认为姬昌对商朝的威胁可以忽略不计。俗话说得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任何一支军队都需要慢慢变强大,任何部落都需要养精蓄锐。当周武王带领的联合军队实力日渐增加时,商纣王还沉浸在错误认知中,反而增加武王伐纣的成功概率。
第三个原因:商纣王不得人心,诸侯紧随其后
纵观各个朝代的最后一位皇帝,有些皇帝沉迷于荣华富贵中,不问朝政;有些皇帝重用奸佞之人。商纣王不信任忠义之臣,他用残忍的方式杀死比干,还疯狂迷恋妃子和祭祀,听信妃子谗言的他,举行的豪华祭祀数不胜数。虽然商纣王仍然具备着管理国家的能力,但他却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正准备伐纣的周武王培养了多位优质人才,广纳贤士。他结合多位贤士的意见,总结出可行方案,减少失败概率。越来越多的诸侯发现周武王的能力自然会拔杆而起,跟随周武王一起伐纣。再加上商朝的民众早已产生不满情绪,周武王在伐纣的过程中,并没有遇到太多的阻碍。
第四个原因:周武王一直都在等待可行时机,俗称天时地利人和
众所周知,古时候的王位一直都是世袭制。周武王在获得王位之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展一系列的动作。比如在距离商朝都城不足500公里的位置进行800诸侯会谈,此番行为就可以向商纣王展现出自己的野心勃勃。
虽然商纣王沉迷于酒色之中,但他还是有一定的政治预见能力。周武王在距离商朝都城500公里的位置进行会谈,一方面是因为该位置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作用,震慑含义不言而喻。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周武王的小动作已经非常明显,即便商纣王拥有自己的政治打算,他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防止周武王继续前进。
就在此时,诸侯预测了攻打商朝的最佳时机,可是周武王却紧急叫停了整个方案。后人查阅相关历史时分析出了周武王出现该行为的具体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大量的军队还在原位置待命,此时攻打,损失最大。第二个原因就是商纣王假借阅兵之名,早已经安排了大量的军队进行埋伏,争取一锅端。
可是商朝和东夷再一次发生了矛盾,商纣王必须二选一。一方是困扰商朝多年的东夷,另外一方是新起之秀带领的联合军队。商纣王考虑多时,最终决定将军队派往东夷。因此,牧野及其周围城市的防护力度特别低,用不堪一击来形容此情此景并不为过。周武王赶紧掌握了进攻的最佳时机,仅用六天的时间,整个军队就已经从驻扎地赶到了牧野。虽然官兵出现了特别多的病症,但是周武王却始终没有松口,最终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
回顾牧野之战的前后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商纣王并不是电视剧中展现的那般昏庸无能。他拥有着一定的政治见解和军事规划。也许商纣王想要解决东夷对商朝的困扰后,再来解决周武王与众诸侯形成的联合军队,只可惜,他忽略了人心向背的事实和周武王的军事策略,最终才兵败如山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