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眼中的于谦是怎样的?为什么一定要杀了他呢?

  明英宗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关于杀于谦这件事儿,明英宗后来也后悔了,当初他杀于谦完全是为了给自己的“夺门之变”找一个合法理由,没想到弄巧成拙。

  1449年,明英宗率领的明朝大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包了饺子,二十多万人全军覆没,英宗也被俘虏。

  瓦剌首领也先在逮住英宗后大喜,他立即带着英宗直扑北京而言,试图拿英宗做挡箭牌勒索一番,甚至想一举拿下北京,再现大元。

  面对来势汹汹的瓦剌人,留守在北京的明朝大臣彻底慌了,由于京师精锐早已被英宗带走,现在北京城只剩下一些杂牌军驻守,战力堪忧,翰林院侍讲徐珵等很多大臣纷纷要求迁都南京,但遭到司礼监太监金英和兵部尚书于谦的反对,金英甚至表示“敢言迁者斩”。

  到明英宗时期,宦官对朝辄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了,有了金英的支持,于谦成功地压制住了迁都的声音。

  实际上于谦反对迁都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此时明朝尚且有实力一战,若擅自迁都会大大挫伤明朝军民的抗敌士气。

  当年金宣宗就因擅自放弃中都(北京),迁都开封,使得中都军民抗敌意志崩溃,试想连皇帝都跑了,老百姓肯定认为朝廷抛弃他们了,那还有保家卫国的决心呢?

  金宣宗一走,蒙古军很快攻克中都并轻易进入中原,为了日后蒙古灭金埋下隐患,于谦自然不可能重蹈金国的覆辙。

image.png

  随后在于谦和金英的主导和建议下,孙太后下令由正在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即皇帝位(英宗同父异母的亲弟弟),是为景泰帝,明廷迅速得到稳定。

  紧接着景泰帝全权委托于谦负责北京保卫战事宜,而于谦也不负众望,在北京城下击败了瓦剌军。

  没能攻克北京,也没能捞到什么好处,也先非常失望,而在退回大漠之后他又发现明廷对于英宗皇帝的态度很明确,就俩字:不管,英宗是死是活明廷一点都不关心,最好是死了。

  眼瞅着捞不到啥好处,也先便想把英宗送回去,毕竟皇帝要是死在自己手里,那么以后和大明之间就没得谈了。

  但是当得知也先想送回英宗的消息后,景泰帝却不高兴了,若是真的把英宗送回来,景泰帝岂不很尴尬。

image.png

  对此景泰帝抱怨:我当年就不愿意当什么皇帝,都是你们把我推上来的。言外之意是:你们现在又要把英宗接回来,我可咋办。

  此时于谦站出来表示现在天命一定,您的皇位不可动摇,按理应该把英宗接回来,万一有诈,我们就占据了正义的一方。

  作为拥戴自己称帝的于谦,景泰帝还是很尊敬的,并且接受了于谦的建议,派遣李实和杨善往去蒙古先行探望一下英宗。

  原本景泰帝只是让李实和杨善往去探望英宗,没想到杨善往擅做决定,居然把英宗接了回来,这局面就尴尬了。

  回到北京的英宗也明白当下的环境,他知道弟弟是不可能把皇位让出来的,他有这个心里准备。但是英宗万万想不到,弟弟对自己非常地刻薄,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兄弟之情。

  英宗皇帝回京之后被以太上皇的头衔安置在南宫软禁,一关就是七年。

  直到1457年,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趁景泰帝生病期间帮助英宗发动政变,夺回了皇位,史称“夺门之变”,而景泰帝也在不久之后就离奇驾崩了。

image.png

  重回皇位的英宗首先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夺门之变”的合法性,毕竟景泰帝当皇帝的程序是没问题的,自己复辟需要有一个借口,否则没法跟天下人和后世交代。

  这时石亨、徐有贞(上文主张迁都的徐珵,后改名徐有贞)与于谦有过节,他们诬陷于谦造反,并渲染景泰帝是于谦拥戴继位的,不杀于谦英宗复辟就失去了合法性,而且杀于谦也可以威慑朝臣,巩固帝位。

  于是在石徐等人的劝说下,英宗以谋反的罪名杀了于谦。

  总的来说于谦的死是明英宗、石亨、徐有贞等人共同造成的,其中英宗起初并不想杀于谦,虽然于谦拥戴弟弟称帝,但也正是多亏于谦,自己才能从蒙古回来,否则若是大明都亡了,自己也就没啥价值了。

  但英宗这人耳根子软,禁不住其他人劝说,糊里糊涂的就把于谦杀了,踩了个枉杀忠臣的大雷。直到后来曹吉祥和石亨霍乱朝政意图谋反,英宗才开始后悔杀于谦的举动,可惜已经晚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