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朱祐樘为什么被认为是明朝中兴之主?

  明孝宗朱祐樘为什么被认为是明朝中兴之主?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三个儿子,年号弘治,在位十八年间,为政宽厚节俭,亲政爱民,司法清明广开言路,一举扭转了前代成化皇帝的政治腐败现状,任用贤能,李东阳、徐溥、谢迁、刘健等名臣辈出。

  因此,明孝宗一朝在史学界评价很高,在他统治期间被称为弘治中兴。明代后期曾有内阁首辅对其评价说,三代以下能称作贤主的只有汉代文帝、宋仁宗和他寥寥三人。

  当然,这话是明代人自己说的,颇有王婆卖瓜之嫌,但其后曾国藩也曾夸他是“自古英哲非常之君”,这便不得不深思了。

  也有一些人认为明孝宗只是徒有虚名,根本担不起中兴之主这个名头,他在位期间治理黄河水患耗资巨大却无成果,军事改革也没有挽救王朝在军事上逐步衰落的势头,虽然表面来看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安定,但王朝内部矛盾逐步被激化,很多偏远地区都出现了暴乱和起义。

image.png

  曾国藩和朱国桢等人最懂得中国王朝政治,他们对这些情况自然心知肚明,为何他们依然认为明孝宗是个好皇帝呢?

  一、宠信宦官是皇帝难以避免的问题

  有的人看了些史料就认为,明孝宗个人品质上有污点,根本不能称之为明君。

  首先,他信任宦官,大搞封建迷信。

  众所周知我国古时候皇权和宦官之间属于相爱相杀的一对矛盾体,几乎每一代开国皇帝都有限制宦官的政策和顾虑,但没有哪个朝代能够废除宦官制度。而其中宦官之祸最严重的的就属汉、唐、明三朝。

  汉唐后期皇帝废立几乎全部操纵在宦官手中,甘露之变流传甚广;而明代宦官不遑多让,魏忠贤和刘瑾的恶名人尽皆知,而万历之后宦官居然成了顾命大臣。

  相比较而言明孝宗时期的宦官为祸不广,问题并没有脱离皇帝的掌控之外,但他对部分宦官的信任,却是给国家造成了一些危害。

  在明孝宗继位之初,南京的宦官和朝廷的官员产生过纠纷。当时宦官和士大夫之间互相弹劾,士大夫和官员们弹劾宦官侵犯百姓利益,宦官反过来向皇帝告状这些士大夫结党营私。

  因为双方的争斗不断升级,传到了孝宗的耳中,孝宗皇帝的处理并不公正,将卷入其中的士大夫官员降级流放,但是却放过所有宦官。这种拉偏架的行为激怒了士大夫阶层,遭到了言官的讽议。

  二、对贪腐不制裁,还要继续用

  明孝宗宠信的宦官李兴,因为修建的卢沟桥令皇帝非常满意,受到皇帝的优待,因而被委任出宫与刘大夏等官员一起治理河道问题,在此期间曾经向他人主动索要贿赂。

image.png

  之后又有宦官李广,曾经非法抢占和吞并百姓的田地,并借着外出公务的机会大肆行贪腐之事,后来因为建造的宅院超过一个宦官所规定的形制范畴,被很多正直的大臣弹劾。但弹劾归弹劾,明孝宗就是不处理不惩罚。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如果看过《大明王朝》的人一定会对其中的宦官、奸商和贪官印象深刻。其实归根结底,他们都是三位一体的,可以说,

  所谓的贪腐,也都出自皇帝的授意。或者用《潜规则》中吴思的话来说,皇帝才是最大的贪官。

  过去的士大夫喜欢把脏水一股脑都泼到宦官头上,敛财是他们、为祸是他们、陷害也是他们,但其实深入想一想就能明白,这些

  宦官的职务的权力都是皇帝授予的,宦官们贪污下来的钱,大部分都进了皇帝的私库口袋了。

  万历皇帝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没有什么借口好洗白,他就是贪财,就是自私,但还做不到完全不要脸,因此以任用宦官为借口,要是实在民怨太大,便杀宦官以谢天下,之后换个马甲继续敛财,他还依然是那个爱民如子却被宦官蒙蔽的好皇帝。

  三、容忍外戚作恶,因为人类总有偏爱。

  明孝宗除了被誉为中兴之主,还是个皇帝中的情种,是历史上仅有的一个践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空有三宫六院,却对妻子张皇后一生不离不弃。

  历朝历代的皇帝因为种种原因,和皇后都不住在同一座寝宫中,而唯独明孝宗打破了这个惯例,同皇后如民间夫妻在同一间宫殿同起同卧。俗话说,爱屋及乌,喜欢妻子惠及家人,这在明孝宗看来天经地义,但这也造成他为政期间最大的污点。

  张鹤龄、张延龄两人是张皇后的弟弟,他们借着外戚的身份,专横跋扈为祸四方。户部阆中李梦阳曾经上书,状告寿宁侯侵夺他人田产,强行掳走妇女,甚至劫持商队货物,几乎和土匪没有两样。

  结果这两个祸害安然无恙,而弹劾他们的李梦阳和胡献等人却或进监狱,或遭贬谪。虽然李梦阳一出来就将张鹤龄打断了牙齿,但确实看出明孝宗公私不分甚至因私害公的毛病。

  四、所谓中兴,是对比的效果

  之所以说明孝宗被称为弘治中兴,其实是与前代对比的结论。大明王朝起于草莽,可以说起点是很低的,之后边患不断,所以成祖朱棣才将都城北迁,后人称之为天子守国门。然而无论开国皇帝如何强势,后代往往会无可避免地衰落下去。

  到了明英宗时期,少年天子心血来潮非要亲征,结果被瓦剌俘虏,成了天子囚徒,还被也先等人扣押着前往大同叩关,若非朝廷在于谦倡导下直接另立景泰帝,大明直接就被掐死在摇篮里了。

  之后宪宗朝又遭遇万贵妃之祸,重用宦官,相较而言,孝宗一朝政治相对清明,宦官也没有之前和之后那样不可控。

  五、所谓贤主,是士大夫评价的贤主

  而明孝宗之所以被称为贤主,说到底这个贤字是由士大夫阶层评价的结果。我国的历史与西方比较起来,一方面很早就形成了所谓的官修史书,也就是说,历史的角度是唯一的,因此形成了非常完备的体例;

  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对于客观事实的漠视或悖离,在修史的过程中过于关注个人的角度,很少关注到下层百姓的日常生活,即使有,也是居高临下的同情。

  而我国士大夫阶层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自古便有

  王与马,共天下

  的说法,直到明代言官盛行时,百官动辄弹劾,慷慨激昂,秉持的也是这样的潜规则——或者说他们自以为不言而喻的事实,

  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

  因此,在他们看来,一个好皇帝的标准并不在于开疆拓土,改天换地,而是善待士人群体,礼贤下士,而明孝宗恰恰符合了这一点。

  后世清朝康乾盛世之下大兴文字狱,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将官员剥皮实草,成祖朱棣诛杀方孝孺灭十族,与这些一怒之下伏尸百万流血漂杵的间歇型精神病患相比,明孝宗简直就是个天使,

  不仅为政宽厚,为人谦逊,能容忍大臣向自己当面讽谏,放着这种厚道皇帝不去夸奖,难道还要去夸那种让大臣们上朝如上坟的皇帝吗?

  结语

  明孝宗的中兴之主并不是指他在文治武功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指他为人和内心比较善良,宽待士人和官员。而他所谓的劣迹说到底只是后人对皇帝的神化和苛求,没有人可以英明到完美无缺。

  任用宦官和纵容贪腐几乎是封建王朝所无法去除的痼疾,而所谓对外戚的纵容出自对家人的偏爱,这是真实的人性,也是他作为一代帝王的私心和温柔。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