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时期锦衣卫有15万人之多 他们为什么没有出现救国

  对明末锦衣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着飞鱼服、佩绣春刀,其英姿飒爽无可比拟,它就是明自创锦衣卫系统。但身为皇帝亲自管理的得力下属,在明崇祯年间为何不和皇帝拼死抵抗外敌,最终落个亡国的结局?

image.png

  事物兴衰,在时间过后,对比之间,才可见其中的教训。

  这是明初,一个新生政权,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他的性格和经历迫切需要一种东西来监督臣子,巩固自己来之不易的皇位。而这种情况下,锦衣卫就这样问世了。

  刚出炉的锦衣卫:此时这一御用机构名字并非锦衣卫,它的前身是拱卫司。人家全称“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雅称为缇骑。

image.png

  前面讲它是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诞生,所以它的职责也无比重要且特别。

  职责如下:特令它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

  变化中的锦衣卫: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自此这一机构一直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基本上贯彻于整个明皇朝的始终。

  明之自创,不衷古制。讲的便是它和廷杖加在一起构成明独创的系统,毕竟人家也是有军队和监狱的。

  成也皇帝,明中期的锦衣卫逐渐发展壮大,其战斗力和行动力惊人。

image.png

  败也皇帝,一国之胜尚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何况还是这样一个肥差。明末之时,号称“十五六万”的锦衣卫,但其实精英哪里有几个。

  其实早在明代中期时,锦衣卫这个大明军界公认待遇优厚的岗位,就已变的像“注水的肉”一般。

  而依崇祯时期缺钱情况来看,不可能达到十五万人之多,毕竟要养活十五万人不容易,这需要庞大军费。

  而锦衣卫在百姓眼中成了什么样子?一个叫李国柱的“校尉”,“买”来的身份,花了五百两银子,却被愤怒百姓活活打死。可以想见,此时的锦衣卫早已民愤人怨,但他最初的对象只是朝中官员,所以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辉煌时期的锦衣卫,可以不动声色干大事。比如明朝景泰年间的“北京保卫战”与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争”,很多锦衣卫出生入死,冒死为明朝一次次拿到重大情报,助大明打赢这些国运之战。

  但崇祯不明白辉煌早已过去,现在的不过是一群空壳子。所以那一场由明崇祯帝和李自成组成的作战双方,还没开始,就已注定了明亡的结局。

image.png

  把希望寄托于锦衣卫,崇祯后来知道那是他犯过的最愚蠢的错误。即使他登基后,面对破败不堪的的明王朝,一心想要励精图治,但一人之力哪里抵得过历史的洪流。

  那是战争打响的时刻:锦衣卫一把手骆养性,不率部抵抗,反而躲在家中。北京城陷时跪迎闯王,还献上自己的3万两家财。

  任天津总督锦衣卫指挥佥事王世德,北京城破时逃往江南地区。只是死前留下《崇祯遗录》,对崇祯大力粉饰,为朝廷开脱,但民间在说朝廷黑暗腐朽啊!

  只有一人二把手李若琏,誓死捍卫最后一丝防线。一个人,李自成十几万军队,你们说什么结局!

  我不觉得是因为群龙无首,只觉得是一只猫披着老虎的外衣,但连挠爪子都不会。

  而他的专属主人崇祯帝尤因痛恨文官集团,便放权于东厂(尤其是他身边的监)。

  锦衣卫,也只能仰几位大太监的鼻息。但崇祯帝却肯本不明白,无论是东厂还是锦衣卫,他们都已随朝廷一起腐化了,这一御赐的大权不过是皇帝可以聊以自慰罢了,哪里能发挥作用!

  正如历史重复的上演相似场景,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夜,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帝手持三眼铳,还想集结心腹兵力做决死一搏。

  但只得心腹太监王廉冷冷吐槽:“陛下哪里有兵,速走。”绝望,悲痛,气恨,最终崇祯爬到煤山上上吊,倒也遂了圣人“舍身取义”之意,保全了他身为亡国之君的最后一丝尊严。

image.png

  自此,孤苦无依,飘若浮萍的大明朝,最终成全了历史。泱泱之国,兴衰之变,其实没有停止过,但留给我们的,是纸笔之间的富含深意的文字!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