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乐毅的一场攻防战:揭秘即墨之战的起因结果
历史上有一个力挽狂澜的例子,那就是即墨之战。燕国几乎把齐国地盘都占领了,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但是这两座城池燕国迟迟攻不下来,最后田单仅靠这两座城池力挽狂澜。不过此战疑点重重,为什么燕国迟迟攻不下这两座城池?为什么田单仅靠这两座城池就能力挽狂澜?接下来和为什么小编一起看看即墨之战的始末。
齐、燕两国对比
公元前218年,燕王把君位禅让给子之,并且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玺印(官员的信物)全部收回,然后交付给子之。这一下子就炸开锅了,太子的利益遭到破坏,以太子为首的旧贵族对子之有了不满。三年后,太子就和人密谋攻打子之,燕国国内大乱。而齐王也趁机发兵,攻破燕国,老燕王和太子均被杀,子之被剁成肉酱。后续赵武灵王把公子职送回燕国,也就是后来的燕昭王。原本的燕国只能偏安一偶,子之之乱过后燕国大不如前,国力、疆土、人才大大受损。
燕昭王为了振兴燕国开始改革,当时燕昭王筑黄金台,随后天下士子争先入燕,为燕国储备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在燕昭王的支持下,乐毅(乐羊之后)也开始在燕国改革。燕昭王和乐毅两人兢兢业业奋斗了28年,最后国富民强,燕国开始走向强盛。子之之乱时齐国趁人之危,这件事一直被燕国铭记于心,燕国强大起来之后第一时间就想着复仇。但是齐国毕竟是东方大国,仅靠燕国很难和齐国硬碰硬,于是乐毅建议与天下共图之。当时的秦、齐、赵三大强国都在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势力,而这三者都盯紧了宋国。宋国的定陶是中原最繁荣的大都市,但是宋国势力衰弱,有钱无兵就是一块肥肉。燕昭王思索良久最终决定引诱齐国灭宋,然后孤立齐国,最后与其他诸侯一起联军伐齐。
后续齐国在燕国的忽悠下吞并宋国,而燕国也就此联络其他诸侯开始伐齐,最终爆发了济西之战。济西之战歼灭了齐军主力,为燕国伐齐做了铺垫工作。随后乐毅厚赏秦、韩两国军队,并且将其遣返回国(这两国和齐国之间没有领土接触,要一块飞地也没什么用,所以干脆拿着赏赐回国了);然后命赵军进取河间、魏军收取曾经的宋地、楚国进取齐国的淮北(吃独食容易被噎死,如果燕国要自己伐齐,那么其他人很有可能趁人之危,所以干脆和几个诸侯分食齐国这块蛋糕),最后就是燕国伐齐了。史书记载燕国用了五年时间才把齐国打得只剩下两座城池(注释1),但是因为燕军在齐国四处掳掠所以齐国最后两座城池一直坚守不降(注释2)。
齐国
与燕昭王不同,齐湣王接受的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齐国。齐湣王即位之处,孟尝君(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田文)掌权,田文培养门客为齐国储备了大批人才,而且对外发动战争频频取胜。齐将匡章率领联军大破楚军与垂沙,楚国为避其锋芒而依附于齐国。随后匡章率领联军攻破秦国的函谷关,秦国割地求和。燕国趁齐国主力不在之时突袭齐国,齐军班师回国后大破燕国。随后齐国枪口对准三晋,数战之后三晋不敢与之正面对抗。史书记载: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
当时的齐国非常厉害,可惜随着田文的出走齐国开始昏招频出。燕国的间谍苏秦成功骗取了齐湣王的信任,随后苏秦开始挑拨齐国和其他国家的矛盾。最初齐湣王想着用宋国来换取赵国这一盟友(胡服骑射之后的赵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国,当时的格局就是秦、赵、齐三国竞争,其他的国家基本上没啥事),但是在苏秦的忽悠下齐湣王吞并了宋国,并且野心日益膨胀起来,史书记载:齐湣王既灭宋而骄,乃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
吞并宋国之后齐国就被孤立了,而燕国也密谋联军伐齐。济西之战时触子试图用济水天险来对抗联军,可惜膨胀的齐湣王强令触子出战,以至于齐军崩溃。时至如此齐湣王才发现苏秦的间谍身份,但是齐国的军队已经败退了,齐国国力大不如前。而燕国乘胜追击,五年之内占了齐地七十多座城池。在当时看来齐国败局已定,如果没有其他国家插手,齐国真就有可能灭亡。因为之前燕国的孤立政策,其他国家都无心去拉齐国一把,楚国和赵国都在痛打落水狗(齐国)。
总结:即墨之战前夕燕国空前的强大,而齐国的国力也坠落到谷底。但是因为燕国在齐国掳掠,导致齐地人心坚持抗战。之后随着田单的崛起、燕昭王的驾崩,事情开始出现转机,以至于爆发了即墨之战。
事情的转折点-田单崛起、燕昭王驾崩
田单是齐王宗室,只不过关系比较远。如果没有此次齐燕之战,那么田单也许就会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齐燕之战时,田单带着全家逃亡安平。由于安平城小所以很难抵抗燕军,考虑到道路狭窄一旦发生逃难情况势必会出现拥挤的情况,田单就让宗族子弟把车子的车轴全部包上铁皮。不久,燕军攻打安平,齐人纷纷逃出安平。安平城的道路比较狭窄,所以很多车子都因为车轴被撞断而损坏,但是田单宗族的车子的车轴都提前用铁皮包起来了,所以并没有多大损失。逃亡的路上田单不断组织齐人逃向即墨,这一次逃亡就是齐国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田单保住了齐国部分有生力量,而且也因为自己的先见之明而扬名。
当时齐国大臣立齐湣王的儿子田法章为齐襄王,因为齐襄王在莒城,所以乐毅就率大军猛攻莒城。也正是因为乐毅猛攻莒城,即墨才迎来了喘息之机。当时即墨的大夫战死了,所以众人纷纷推举田单来守城。田单吸取了前任即墨大夫贸然出击结果兵败的教训,自己开始准备构建防御体系。任由燕军如何引诱,即墨守军就是坚守不出,以至于即墨一直没有被攻破。但是田单仍旧很绝望,因为莒城一破,乐毅肯定会带大军攻打即墨,到时即墨被攻破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正当田单绝望时,燕昭王死了,而继任的燕惠王又和乐毅有过节,田单这才开始大施拳脚。
田单的手段
1:巧用反间计,除去乐毅:当时田单让人传播谣言,说乐毅想自立为王。流言是万年不变的老套路,但是自古将军多死于流言蜚语,这次也不例外。燕王的心理很好理解,现在齐国都快完蛋了,就剩下两座城池了,再怎么样齐国都翻不了天。于是燕王让骑劫接替乐毅,而乐毅并没有回国,反而直接去赵国避难了。除去乐毅这一大敌,齐国的压力瞬间缓解了不少。(突然想起白居易的诗词: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古时候君臣之间的关系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几句流言就能让君臣敌对,最终拼的你死我火)
2:装神弄鬼,聚拢民心:古时候人很多都是文盲,讲大道理没用,只能装神弄鬼。遍观历史,古人最擅长的就是装神弄鬼。陈胜装神弄鬼、洪秀全装神弄鬼,都是为了激发民心,而田单也不例外。当时田单让城中人吃饭前祭祀祖先,因为祭祀时有大量祭品,所以每次吃饭时天上都会有大量的飞鸟。燕国人以为这里面有猫腻,所以迟迟不敢进攻。而田单又散步谣言说上天会派人来救我的,并且还找了个人伪装天师。百姓都不懂,以为真的是天助,所以纷纷开始听田单调遣。
3:激发守城人员的作战意志:当时齐国大败,守城军队士气低落,这种情况不适合反击。所以田单散布谣言,说齐人最怕燕军把俘虏割去鼻子和齐人怕自己的祖坟被挖。燕人听闻后就把俘虏的鼻子割了,然后把周边齐人的祖坟全挖了。这一下子守城人员就火了,心中怒火越烧越旺。
4:借力打力:守城人员比较少,而燕军有比较多,硬碰硬肯定行不通,所以田单就开始借力打力。当时田单找了一些精壮牲口(牛),然后试图用牛来反击。冷兵器时代人和动物打架还是比较吃亏的,毕竟力气相差太多了。
即墨之战其实并不精彩,精彩的地方就是田单的布局。田单布局完之后就开始反击,趁夜黑风高时在牛尾上点燃芦苇,然后火牛冲杀燕军阵营,随后派5000精兵前去补刀。燕国主力败退之后,齐地百姓纷纷响应田单,最终成功复国(这一点也佐证了当时燕军在齐地并不得民心)。如果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燕军在齐国安抚民众,那就不会出现齐国百姓纷纷响应田单的事情了。
燕军在齐国是不得民心的,而且骑劫昏招频出,以至于即墨守城人员同仇敌忾,最终大破燕军。古人云:围城必阙,目的就是削弱守城人员的作战意识,放守城人员一条生路。但是骑劫把俘虏的鼻子割掉,让守城人员无人敢投降。投降会被割去鼻子,不投降还有一线生机,那在这种情况下即墨守军一定会同仇敌忾。“可往矣!宗庙亡矣!云日尚矣!归于何党矣!”这句话出自田单之口,意思就是我们还能去哪里?国家亡了,城池没了,只能坚守。这就是为什么即墨城久攻不下的原因。如果还是乐毅,那么即墨还有可能攻下,毕竟当时乐毅采取厚待俘虏的方士来削弱即墨城守军的作战意识。可惜乐毅被田单用流言所击败,骑劫也远不如田单,最终被田单玩弄于鼓掌之间。
而田单的成功也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齐国原本就有雄厚的实力,虽然宝物被掳掠一空,但是人才、军队仍旧还在;而燕军人手不足,部队还要分别驻扎在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军队分散以至于主力丧失后齐国各地纷纷反击燕军;还有就是后勤不足,当时燕国要么以战养战,要么靠后方补给,后方补给是肯定不行的,所以只能以战养战,这就导致齐国人民不满压迫而纷纷反攻燕军。
后续影响
乐毅在齐国五年,但是他干了什么谁都不知道,历史唯一记载的就是乐毅把齐国掳掠一空。而齐燕之战导致齐国多年积蓄的国力毁于一旦,燕国虽然把齐国掳掠一空,但是有生力量遭到了重大打击。齐国无人无钱,燕国有钱无人,两个大国就此无力争霸,直到最后被秦国一一灭国。
注释1:后世对燕国伐齐的误解就是燕国很顺利就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市,这个记载是出于《资治通鉴》,原话为:“乐毅六月之内就攻下齐地七十余城,而攻打即墨、莒两城却数年不下”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此段历史并没有记载于《战国策》、《史记》。《战国策》为战国时期的人著,《史记》为汉代人做著,而《资治通鉴》是北宋人的著作,当代人和汉代人都不知道此事,北宋人又如何得知?《史记·乐毅列传》中记载:留徇五岁,下齐七十余城。也就是说燕国用了五年才打下七十多做城池,这与《资治通鉴》记载不符。而且《稽古录》也记载了周赧王三十一年记燕独追齐师遂入临淄,三十五年记燕乐毅徇齐地数岁下齐七十余城,这正好五年。《稽古录》是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也是司马光所著,司马光两本书两种结论,很明显有一个是假的。《稽古录》的记载有《史记·乐毅列传》佐证,而《资治通鉴》的记载没有史书佐证,所以燕国用五年时间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的记载应该是真实历史。具体可参考杨宽先生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2:后世还有一个误解是乐毅在齐国广施仁政,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段历史的出处是《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话,原话为:乐毅修整燕军,禁止侵掠,宽其赋敛,除其暴令,后人因此谓:“此孟子所以教齐者,齐王不能用之于燕,而乐毅能用之于齐。”但是《吕氏春秋·权勋》记载:“燕人逐北入国(国都),相与争金于美唐(藏宝之地)甚多。也就是说燕国进去齐国之后一直在找藏宝的地方。而且《史记·乐毅列传》记载: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