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到底发生了什么 北部疆域为什么越来越小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疆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较于元朝,未能彻底消灭残元势力,乃至征服并统治整个蒙古地区,明朝的疆域同以往朝代相比,显然是大为缩减,但在其巅峰时期,明帝国的疆域却依然达到约997万平方公里,高于如今的960万平方公里。
除中原汉地以外,鼎盛时期的明朝虽然在西北方向上较汉唐略为收缩(未能占领整个西域,势力范围仅达哈密一带),却继承了元朝对西藏以及东北黑龙江流域,乃至库页岛的羁縻统治。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疆域之中,明朝的疆域虽然不及巅峰时期的唐朝与征服欧亚的元朝,但也并不小。
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明帝国的北部疆域急剧收缩,不仅在西北方向丧失了包括哈密卫在内的关西七卫,而被迫撤回嘉峪关,在正北以及东北方向,明朝的势力也由蒙古戈壁沙漠退至明长城,以至于包括河套在内的广大地区均落入北方蒙古诸部手中。
明朝内地与东北地区之间的联系,也仅仅剩下一条沿着渤海海岸的狭长的辽西走廊,燕山以北均成为蒙古族的游牧之地,而脱离明王朝的统治,东北辽东地区以北的广大土地也在明朝撤销奴儿干都司之后,成为一个事实上独立的羁縻地区,以至于到了明朝中后期,京师基本上变成了明帝国与北方蒙古诸部的边界线,从而形成了“天子守国门”的局面。
那么明朝中后期,为何明帝国的北部疆域会急剧缩小呢?是因为帝国国力的衰弱,导致难以对抗北方蒙古诸部,还是因为别的因素?
01明朝初期塞北边防的疏漏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以后,就迅即命令明军北伐灭元,将元朝势力赶出中原。元顺帝北逃之后,明朝在与北元政权,以及随后的蒙古诸部的战斗中,大多保持主动进攻的态势,经过洪武时期的多次北伐,明廷已将蒙古大漠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收入囊中,并将降服明朝的蒙古兀良哈部落改为朵颜三卫,由宁王统辖。
到了永乐时期,雄心勃勃的永乐帝朱棣,更是在其在位期间多次北征蒙古,深入漠北,然而永乐帝对蒙古诸部的多次征讨,虽对以鞑靼为主的蒙古诸部造成沉重打击,却未能彻底解除其对于明帝国北疆的威胁,反倒是因为长期进攻而忽略了对漠南地区的防御建设(尤其是卫所),为日后漠南地区丢失,给明帝国被迫“天子守国门”埋下隐患。
02永乐帝对朵颜三卫的酬谢
如前所述,朵颜三卫是明朝在归附自己的兀良哈蒙古部落的游牧地区设立的卫所,身为天生擅长骑射的塞北游牧民族,朵颜三卫自然也和继续与明朝相抗衡的鞑靼、瓦剌蒙古部落一样骁勇善战,因此在永乐帝朱棣篡夺侄子皇位的靖难之役中战功卓著。
既然朵颜三卫对永乐帝篡位有功,那么在永乐帝登上帝位,得到明帝国这样一块肥美的大蛋糕之后自然要分给朵颜三卫一块以示奖赏,于是便将先前由宁王朱权控制的大宁地区(包括今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部。)赏赐给朵颜三卫游牧。
朵颜三卫虽然归附明朝,但由于其塞外游牧民族的特点,明王朝难以如对待中原汉地一般对其实施直接管辖,因此朵颜三卫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在朵颜三卫与明朝关系友好的时候,朵颜三卫能够成为明朝在军事上的得力助手,但在双方交恶之时,朵颜三卫却又会成为明朝北部边防的一大威胁。
早在永乐帝第一次北征鞑靼的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明廷便已经发现有兀良哈人加入鞑靼军,其后三卫与明廷之间,更是围绕着朝贡等多项问题发生激烈冲突,因此朱棣北征返程的途中,也曾趁机袭击兀良哈三卫,导致双方关系急剧恶化,为兀良哈三卫日后复归鞑靼埋下了导火索。
因此实际上早在兀良哈三卫占领大宁地区之后,明朝内地与东北之间的陆地联系,就仅剩辽西走廊,由此导致了明朝北方边防态势的急剧恶化。
03小冰期的影响
明朝中后期开始,全世界进入到了小冰期之中,随着天气的转寒,塞北地区的耕地都逐渐变为只适宜于发展游牧经济的草原,明朝在长城以北的屯田也难以维持正常的农业生产。
众所周知,明朝的卫所制度的经济基础就是卫所兵的屯田经济,一旦屯田生产遭到破坏,明朝在长城以北地区的卫所就难以维持,除非明廷愿意耗费大量财力,为镇守塞北的卫所保障后勤,如此方能保住明朝的漠南疆域。
然而漠南地区既然早已不适合于农耕,游牧经济的产出又不大,明朝为维持对这些地区的统治而大量消耗军费显然极不划算,是一笔典型的赔本买卖,而直接放弃这些价值不高的土地,撤到以长城为依托对蒙古诸部展开边防,并通过册封与朝贡笼络分化蒙古诸部,使其难以形成统一的力量,进而无法对明帝国构成威胁,显然更加符合明帝国的实际利益。
明朝缩边之后,明帝国与蒙古诸部之间的疆界,在事实上形成了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分界线,为今日内地与内蒙古地区的边界划分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陕晋等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之间的边界依然是以明长城为基准,由此可见明朝缩边措施,对中国今日行政区划的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