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十六个皇帝 为什么皇陵之中只有13个皇帝呢
还不知道:明帝陵中为什么只有13个皇帝的网友们,
从古至今华夏民族一直非常重视死后之事,使得墓葬文花非常盛行,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作为人世间的最后一程,都会尽自己所能办的风光漂亮。
“墓葬”拆解开来看,“墓”就是用来存放尸体的设施,“葬”则是将尸体按照一定的方式存放于特定的场所,墓葬当中往往会有很多陪葬品,而这些陪葬品成了考古研究的重要发掘对象,给历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根据记载旧石器晚期就已经出现了墓葬,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墓葬的规模与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商朝时期青铜文化高度发展,以君王为首的大奴隶主们拥有绝对的控制权,阶级差异初步形成,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墓葬当中。
就拿商王陵墓来说,现如今有“亚字形墓”与“中字形墓”,墓室面积可达300多平方米,如果算上墓道面积的话,整体超过1800平方米,然而一些小的贵族墓地面积不足10平方米,那些平民更不用说。
等到春秋战国时期,风水制度盛行,崇尚依山造陵,就拿秦皇陵来说,就是看中了骊山这块风水宝地,当然很多墓葬群中都会刻有精美的壁画陪衬,以此来记载墓主人生前的丰功伟绩,并且很多帝王级别的人物都会在生前着手修建陵墓,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只为最后能有一个绝佳的归宿,从这来看古人非常重视墓葬文化。
说起墓葬就不得不提帝王陵墓,生前掌管天下生杀大权的皇帝,即便在死后也极具威严,很多朝代在皇帝驾崩之后还有活人殉葬的陋习,可见帝王陵的威严庄重,一般来说帝王陵都由能工巧匠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打造而成。
在生死面前人人平等,皇帝也希望在死后能与祖先甚至妃嫔们葬在一起,而且古时候王朝的帝王陵墓大多都集中在同一个区域,很少有分离现象,然而明朝是一个例外,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应该清楚,明朝自朱元璋建国到崇祯皇帝死后,前后共有16为皇帝,可是明朝帝陵却仅仅只有十三个,那么缺少的那三个又是谁呢?他们的陵墓又去了哪里呢?
实际上朱元璋虽然建立大明,却没有被葬在后来的明十三陵中,当时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将南京作为掌控天下的都城,因此陵墓自然就修建在了南京钟山,其墓地被称作明孝陵,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失去了接班人,只不过朱元璋是在太喜欢朱标了,就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史称建文帝。
然而建文帝年轻,面对手握大权的叔叔们战战兢兢,一场削藩让朱棣为首的藩王揭竿而起,或许朱标在世的话这一切都能避免,只不过悲剧还是发生了,年轻的朱允炆最终败在经验老道的朱棣手下。
朱棣从北京起兵攻入都城,一场不知名的大火在宫里烧了起来,朱棣急忙派人灭亡,随后下了死命令找到建文帝,可是大火过后建文帝如同蒸发了一样,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只是找到了几个烧焦的尸体,根本无法辨认。
事已至此建文帝的下落成了一个谜,有人说他死在了大火当中,也有的人说建文帝私下里逃走出家做了和尚,究竟事实如何已经无法认证了,只知道建文帝一代帝王下落不明,而篡位的朱棣想尽办法抹去他存在的证据,自然不会让他拥有陵墓。
这两位皇帝都在朱棣之前登基,之后因为迁都北京建造皇陵,出于各种原因没有出现在皇陵当中,那么除了这两人之外,另一个不在明十三陵当中的皇帝又是谁呢?很多人都说是崇祯皇帝,并非如此,明朝末年崇祯眼见无力回天,自缢而死,攻入皇城的李自成出于拉拢人心的考虑,将崇祯葬于思陵中。
思陵原本是崇祯宠妃的墓地,只不过将崇祯安葬进去之后,自然就被升为了帝王陵,只是无论在规模上还是精美程度上都无法与其他皇陵相比,毕竟明朝末年局势危急,因此崇祯的陵墓也显得非常寒酸。
在思陵的不远处还埋着一个人,此人就是崇祯身边的贴身太监王承恩,在崇祯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时光里,也是最困难的一段时期,陪在他身边的只有这个忠心耿耿的太监,李自成对这对主仆非常尊敬,特地将王承恩陪葬在思陵边上,清朝建立之后也曾多次为王承恩立碑,以此来表彰他的忠心耿耿。
转眼间就到了清朝统治后期,很多清朝帝陵遭到破坏,崇祯的思陵也遭到毒手,遭到严重破坏,一些盗墓贼用粗暴的手段强行炸开,盗走了里面的大量珍宝,只剩下地面上的残余建筑,建国之后有关部门出动,这才保护了起来,避免进一步破坏。
既然不是崇祯,那又会是谁呢?谜底揭晓此人就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钰,说起来朱祁钰皇位来得也很巧合,当时明英宗被俘虏,宫里上下没有主政之人,这才将朱祁钰扶到了皇帝宝座上,然而等到明英宗被放回来之后,一个天下怎么能有两个皇帝,在明英宗的策划下,重新夺回了皇帝宝座,明英宗根本不承认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里,朱祁钰的合法性,在其死后以王爷名义安葬。
说了这么多,实际上皇陵见证了一个个王朝的兴衰荣辱,尤其是明朝时期,朱棣迁都在北京修建陵墓,使得后来的诸多皇帝都埋在北京,而到了崇祯主政期间,皇家陵墓早就破败不堪了,侧面验证了明朝的衰败,甚至崇祯自己都没有单独的陵墓,缘起缘灭,不知道这些四处分离的皇帝们如何面对远在南京孝陵的朱元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