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是最有骨气的王朝 其实这和一句话有关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最有骨气,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之所以是古时候中国最有骨气的朝代,就是对这句话的总结。纵观明朝近三百年,似乎的确做到了这句话。这段话,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明朝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上述两句话,在《明史》和《明实录》等史籍中均没有记载。清朝官方给予明朝的评价是:治隆唐宋、远迈汉唐。这个评价是很高的。所以,作为官方史书,不应该对这样重要的话予以漏记。

  据说这句话来源于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蒙古后,班师回朝于北京时如是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image.png

  这个说法,其实是很丢份的事情,明朝人是说不出来的。

  和亲、结盟、岁币、赔款、割地、纳贡,这些词汇明显都带有近现代汉语词汇的色彩。另外,古时候中国,作为天朝上国,有自己的骄傲。即便存在这样的事实,也说不出这样的话来。何况是朱棣这样的一代大帝。

  说前朝不好,这是历朝历代政治的需要。不过,大部分的不好,都是集中在前朝君主个人的品德操守上。没有一个王朝会贬低前朝国家层面上的东西。要黑也是黑个人,不会黑国家。也就说,前朝很好,就是统治者不行,所以弄糟了。毕竟,即便是改朝换代,也必须又有新朝取代前朝的法理。

  比如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后。其新建立的明朝,要获得正统地位,就得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因为元朝也是承认了宋朝正统地位的。这是新政权法理性继承的基础。承认元朝,不等于认同蒙元政权的统治方式。元朝很好,元朝的统治者不行。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国家没有变,政权变了。中国很好,但是元朝时期,蒙元政权没有治理好中国。就是这么个意思。从这个意思来说,不管是朱棣,还是明朝的百姓,都不会揭自己的短,说自己不好。作为现代的我们,看到这些文字,感觉就是说自己,会产生感情上的刺痛,为自己的国家感到痛惜。明朝人也是如此。

image.png

  明朝成为最有骨气的王朝,根源于近代百年屈辱。

  清朝末年,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国人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加之于西方民族主义思潮传入中国。膝盖弯得太久,都已经僵硬了。太需要站直了身子,活动筋骨了。汉人王朝,民族气节被推了出来,成为了大义中的大义。

  从这个角度看,明朝之所以会成为古时候中国最有骨气的朝代,源于取代明朝的清朝,在近代史上,对于民众来说,清朝的表现实在是太差了。天朝上国成为了半殖民国家,受尽屈辱。有屈辱,就有各种设想。抬高明朝,自然是打击清朝最好的方式了。说明朝有骨气,就等于是在说清朝没有骨气。

  那么,这个说法是否合理呢?是否能够反映出明朝最真实的状态呢?

  强者说仁爱,弱者才说骨气。

  近代以来,做人要有骨气,成为了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缺什么,才会提倡什么。无法否定的是,近代的清朝太弱了,屡战屡败。对于弱者而言,这个骨气就很重要了。没有骨气,弱者连立足的余地都没有。

image.png

  例如,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者爱人,换言之,仁者无敌。孔子所站的角度,就是强者的角度。所以,谈儒家思想,首先要成为强者。近代中国,明显就是弱者,是被西方列强欺负的对象。这个时候谈儒家思想,谈孔子,那就是傻帽。作为弱者,就应该谈法家,谈崛起。

  可是,对于古时候中国来说,天朝上国,中央王朝,应该不会是弱者吧?对于明朝来说,说他很有骨气,言外之意,就是说明朝是弱者。可是,明朝是弱者吗?明朝的灭亡是因为外敌吗?不是。明朝亡于内部的农民起义,事实上,满清所在东北也是明朝的,满清不是外敌。明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满清的崛起,严格来说,就是明朝内部的少数民族起义。

  无论是对满清来说,还是对于蒙古来说,他们都是明朝的臣民呀。他们才是弱者,明朝才是强者。对于明朝来说,要谈的是仁爱,要以民为本,要善待百姓。很明显,明朝没有做到。如果做到了,明朝也不会被农民起义推翻。

  很多人,把明朝迁都北京看作是“天子守国门”,把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看作是“君王死社稷”,这明显就是把明朝以及明朝君王看成弱者。这是不符合历史现实的。如果是明朝人听到这两句话,肯定得和说这话的人发生冲突。因为把强者贬低为弱者,这是侮辱。

  所以,说明朝是最有骨气的朝代,说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不符合历史现实的。这完全是近现代中国人的历史视角,因为近代以来被欺负了,直到现在,社会上仍然广泛存在着崇洋媚外这种现象。所以,要有立足之地,就得谈骨气。如果弱者,连骨气都没有,那意味着活着就是被强者蹂躏的。这是弱者的心理状态。强者,得谈儒家,得谈仁者爱人。

image.png

  明朝迁都北京,不是守国门,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也不是死社稷。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明朝政权,随后不久便将帝都从南京迁往北京。而当时的内蒙和东北都是在明朝的控制之下。内蒙的朵颜三卫是朱棣的铁杆拥护者,朱棣将帝都迁往北京,目的不是去守国门,而是为了方便打击北元残余势力。

  对于明朝而言,北元残余势力已经是昔日黄花,明朝才是新兴强者,主动权是握在明朝手里的。至于中后期,为何变成了一副被动挨打的姿态。东北也没有开发好,大漠草原也没有纳入直接的行政管辖。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这里不做讨论。

  北京,除了是明朝帝都,还是元朝的大都,金国的燕京。作为帝都,北京已经有三朝的历史了。北京可不是国门,而是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区。南京虽然地处经济发达的江南,但是南京人口增速远远低于北京。在北京可以低成本地征调到很多的兵员,且是战斗力强悍的兵员。这一点,南京不行,南京能提供的是大量的钱粮。

  要统御天下,钱袋子不如枪杆子。

image.png

  北京地处枢纽之地,是草原、东北、中原的交通中枢所在,且草原、东北、中原都是一马平川。定都北京,比定都南京,更能调配全国的资源,同时降低各种行政费用。从这一点来说,南京是不适合做帝都的,其本身的人口增长率太低,与全国各个地区的交通能力也很低。人口增长率太低,意味着枪杆子就不够硬。交通能力低,意味着要控制全国,要调配资源,其行政费用很高,对各个地区的掌控能力却很低。

  所以说,迁都北京,不是迁到边疆城市去守国门。如果没有来自海上的威胁,明朝的北京与南宋的临安一样,那就是腹地。

  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崇祯皇帝不想逃走。实际上,如果不是那些软骨头害怕了,自动开城门。李自成的百万农民军不一定能攻陷北京城的,李自成也没有打算攻陷北京城,他要的是封王。这就是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只是,李自成与崇祯皇帝都没有想到,竟然有人开城门投降。更关键的是,帝都陷落后,没有人护着崇祯皇帝逃跑。崇祯皇帝被抛弃了,所有人都跑去讨李自成的欢喜去了。崇祯皇帝除了死,就是当俘虏了。

image.png

  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北京丢了,明朝就失去了对草原、东北、中原三个地区的掌控了。就没有东山再起的希望了。跑到南京去,那就是南宋的翻版了。南宋是怎么被灭的?

  所以说,帝都是不能丢的。帝都在,崇祯皇帝都搞不定满洲,搞不定农民军。帝都丢了,跑到南京去,就能搞得定?这是心灰意冷了。再看南明的皇帝,永历皇帝,跑得比谁都快,都跑出国门了,跑到缅甸去了。这是死社稷的样子?

  南宋崖山之战,军民士大夫与君王同仇敌忾,那才是死社稷。明朝,只是后人在选择性地遗忘不好的东西,美化好的东西。因为,后人太需要骨气这个东西了。

  总结来说: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后人需要骨气,明朝就成为了最有骨气的王朝。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