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能避免外戚干政?原因共有五点
很多人都不了解“外戚干政”,接下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欣赏。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外戚干政”问题一直都是皇族的难言之隐。
外戚,也称“外家”,指的是皇帝的母亲一脉和妻妾一脉的亲人。以汉朝为例,高祖刘邦驾崩后,以皇后吕雉为首的外戚势力迅速把持了朝政,甚至,有隐隐有取代刘氏皇族的趋势。
后来,天下虽然重新回到了刘氏手中,可是,外戚干政的问题仍然存在。
而且,外戚问题不同于朋党问题。朝臣们拉帮结派,皇帝看不顺眼尽可以随意罢黜。可外戚问题牵连甚多,很难解决。因此,外戚干政现象一直都是皇族的眼中钉,肉中刺。汉文帝、汉景帝虽然都是难得一见的明君,但仍然经常被薄氏、窦氏、王氏三大外戚所困扰。
等到汉武帝登基的时候,窦氏的势力更加强大,甚至,对皇权构成了威胁。于是,为了从外戚手中收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汉武帝曾经采用过“杀母立子”的方法。但是,由于这种方法过于残忍且收效甚微,汉武帝之后逐渐被放弃了。
虽然,汉武帝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抑制外戚势力,可外戚势力却像疯草一样生长着。汉昭帝之后,霍氏家族已经可以左右继承皇权的人选。于是,汉宣帝忍无可忍地灭掉了霍氏一族,可外戚王氏又迅速崛起,最终,导致了西汉王朝的灭亡。
再之后,光武帝在大厦将倾之际力挽狂澜,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光复了大汉天下,建立了东汉王朝。可是,面对外戚这个难题,他也是一筹莫展。东汉末年,外戚何进独揽朝政,使得东汉王朝陷入了长年的战乱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汉是被外戚架空了,才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
在《汉书·外戚传赞》中更有这样的记载:“夫女宠之兴,由至微而体尊,穷富贵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祸福之宗也。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
其实,不仅是汉朝,后世的北周、唐、宋、清几朝也是如此。
北周静帝宇文阐统治时期,外戚杨坚专权。唐朝的武氏、韦氏、杨氏三个外戚都使李唐皇族备受打压,其中的武氏更是堂而皇之地改了大唐的国号。唐玄宗天宝11至14年6月15日、外戚杨国忠继任宰相兼文部尚书,并身兼四十余职。南宋宋理宗时期,外戚贾似道专权。
清朝末年,慈禧、慈安共同干政,在慈禧太后的威严下,光绪皇帝除了唯唯诺诺外别无他法。可凡事都不是绝对的,虽然,古时候的很多王朝都被外戚所腐蚀,但就有这么一个朝代,在二百七十六年的国祚中,从未出现过外戚干政的问题。
这个朝代,就是由朱元璋开创的明朝。
在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虽然,宦官干政现象层出不穷,但却没有哪一个外戚胆敢挑战朱氏皇族的权威。即使是明朝末年,崇祯皇帝被起义军和八旗兵搞得头昏脑胀之时,外戚势力也没有对皇权进行任何干预。这一现象当然不是偶然,大明王朝之所以能避免外戚干政,主要有以下五点原因:
一、明朝的皇帝大多是年长之君。
其实,外戚之所以能窃取皇权,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趁皇帝年幼行事。
例如:
西汉汉昭帝八岁登基,凡事只能听外戚上官桀的;
西汉末年平帝十岁登基,孺子婴一岁登基,对王莽构不成任何威胁;
后来,东汉和帝时期的窦太后专权,就是建立在和帝年仅十岁的基础上;
汉安帝时期,邓太后一手遮天,主要是因为安帝即位的时候只有十三岁。
由此可见,外戚势力往往是在皇帝年幼的时候钻空子,以此来实现自己的野心。然而,纵观明朝十六帝,除了九岁的英宗和十岁的神宗外,其他皇帝即位的时候都比较年长。
因此,外戚很少有机会干政。
二、由于朱元璋的再三警告,明朝的皇帝都比较提防外戚势力。
其实,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就对外戚势力忧心忡忡。为了避免皇权受到侵蚀,他更是让工部打造了一块刻着“外戚不得干政”的警告红牌当众悬挂在皇宫的宫门上。从此,明朝一代的皇帝每天都会看到太祖的警告语。这样一来,提防外戚也就成了一种下意识的做法。
当时,明朝的万历皇帝非常宠爱郑贵妃,甚至,想要废长立幼,让郑贵妃所生的福王承继大统。可就是这样一个肯为贵妃改变皇位继承人的皇帝,在郑贵妃向官员提出要求的时候,他却勃然大怒,直接下令将郑贵妃贬到了南京,这一贬就是十年。
回来之后,郑贵妃对朝政噤若寒蝉,再也不敢在万历皇帝面前多说一句话。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在焦头烂额之际,仍然没有放松过对外戚势力的管制。
有一天,他发现平日里很少弹琴的田贵妃在偷偷练琴,便怀疑田贵妃的琴技是跟某一个官员学的。在崇祯皇帝看来,官员和后妃有来往,这是外戚势力想要染指朝政的迹象。于是,他严肃地唤来田贵妃,问她的琴技是从什么地方学来的。
田贵妃回答说是跟母亲学的,半信半疑的崇祯皇帝当即叫来了田贵妃的母亲,让母子两人相对弹琴。听到琴声大同小异,崇祯皇帝这才放下了疑惑。可见,在朱元璋的再三警告下,明朝的皇帝根本不会让外戚干政的苗头出现。
当看到宫门上的警告红牌,外戚们也只能把对权力的欲望永远地压在心中。
三、明朝的大臣们敢于直言犯上。
明朝的文官团体虽然执着于诸多的繁文缛节,但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绝不含糊。只要是他们认为对的事情,他们就会誓死捍卫。
神宗时期,大臣们听说明神宗万历皇帝想要立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为太子后,上书反对者不计其数。表面上来看,大臣是在反对皇帝的决策,但实际上是朝臣与郑氏外戚的抗争。当时,万历皇帝采用廷杖、罢官、不上朝的方法来对抗群臣,却还是没有如愿以偿地让皇三子承继大统。
可见,在这样一批视死如归的大臣面前,外戚势力根本没有机会干预朝政。
四、明朝有后妃殉葬制度。
这一制度虽然在英宗时期被废除,但也实行了九十多年。
在这九十多年中,皇帝驾崩后,活着的妃嫔都要被强迫殉葬。因此,在新皇登基时,已有的外戚势力因为后妃的殉葬变得群龙无首,自然就无法掀起大的风浪了。
五、就是明朝的选妃制度。
明朝除了在开国之初盛行与勋贵联姻以外,诸如太子朱标取常遇春之女、燕王朱棣取徐达之女等,之后有明一代的后妃很少出身勋贵家族,多是挑选自民间,因此出现了“后妃多出民间”的现象。因为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天子后妃及其亲王王妃,必须要选择普通的良家女子,当然,范围没有限制到必须是普通老百姓,像普通的官、军之家也可以,只要家道清白,相貌不错就可以。
一般选妃的范围是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类似于今天的海选,然后,由礼部筛选,最后,剩下的几十人带入宫中,挑选一二人作为后、妃就好,至于其他落选女子是以礼送回家。这样一来,皇帝的后宫之中后、妃都是出自普通家庭,后族没有强大的势力,自然对于皇权形成不了威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