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没有在土木堡之变后迁都?会有什么结果
你们知道明朝为何没有在土木堡之变后迁都,接下来为什么小编为您讲解
土木堡之变又称土木堡之祸,是发生在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明英宗朱祁镇亲率大军征伐瓦刺,土木堡位于居庸关到大同一线的长城内侧,是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这场战争,明朝兵败,率兵亲征的明英宗朱祁镇被俘,20万明朝精锐大军及数十位文臣武将都损失殆尽,土木堡兵事惨败之后,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一阵恐慌,明朝内部出现二个声音,一是帝都南迁,回到陪都金陵;二是继续组织军队抵抗、
土木堡之变后,也先送明英宗回京,率领大兵逼近了北京城,一路势不可挡,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迁都城,当时的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守京师,公元1449年十月初,也先、脱脱不花等经大同,夺下紫荆关兵分两路进攻明朝都城。其结果,在京师保卫战中,明军击退瓦剌,瓦剌无奈之下,退走大漠。对于明朝来说,之所以能在土木堡之变后获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整体实力上来看,明朝要强于瓦刺,虽然土木堡之变导致明朝损失了20万精锐之师,但是,此时的明朝还是处于鼎盛时期,只要经过休整,稳住阵脚,必然可以发挥出大国的国力。
第二、明朝在明英宗之前,明宣宗朱瞻基这位皇帝在位时,具有一批能人异士,如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张辅,于谦、周忱等等。虽然明宣宗朱瞻基与其父亲的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11年,但这一段时间缺创造了史称“仁宣之治”的盛世。
就是因为有“仁宣之治”打下的坚实基础,促使明朝可以在土木堡之变后战胜瓦剌。另一方面来讲,在土木堡之变后,皇帝被俘虏,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当时的朱祁钰九月六日即帝位,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成功的稳住了明朝内外的阵脚,这样一来,也先想用明英宗来要挟明朝的计划就不可能成功。
第三、明朝之所以能够在土木堡之变后,面对瓦刺的进攻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于谦等诸位不肯南迁的大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土木堡之变后,大明京师可谓人心惶惶。在此背景下,于谦等诸位大臣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并且于谦还升任兵部尚书,总揽一切事物。
明代宗朱祁钰即位后,稳定了不少阵脚,加上于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率领各路勤王保驾之师,在北京九门外列阵进行防御,抵御瓦剌大军,面对于谦等人的防守,加上明朝本身的国力,瓦剌被迫释放明英宗朱祁镇。
随后就是和议,之后的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总的来说,于谦等人组织的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明朝京师的野心,促使明王朝转危为安,这也是明朝没有南迁最终的结果。
假如明朝南迁,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
第一、人心不稳,明朝深陷内乱之中
明朝自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开始,一直奉行“天子守国门”,如果南迁,必然会让臣民以及一些心怀祸心之人以为明朝大势已去,蛊惑百姓造反。
众所周知,明朝一共是有二套班底,北京和南京各一套,虽然南京的没有太多的实权,但是如果南迁必然会引起争斗,二套一模一样的班底,不见面的时候还好,如果在一起,则必然引起不必要的争斗。
第二、丢失半壁江山
南迁之后,明朝的重心自然会放在南方,北方就会变得相对不够重视,加上不战而逃,北方防御部队必然会受到打击,军心涣散,如果北方异族趁机入侵就会丢失大片领土,参照西晋和北宋,一样是南迁,北方将会彻底沦丧。
总而言之,明朝没有南迁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假如南迁,那必然不会比没有南迁更好,不管从哪方面来讲,其实南迁都没有必要,毕竟虽然经过了土木堡之败,但明朝还完全有实力击退入侵者,因为当时的情况已经是最坏的时候了,如果南迁了,一切都是未知数,可能会好,但更多的可能是丢失北方,严重一点可能还会就此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