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会走向灭亡?是什么导致了崇祯最后的悲惨结局?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大明王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朝代,是由出生于贫寒农民家庭的朱元璋一手创立的。为了巩固朱氏的江山社稷,朱元璋想尽一切办法,废丞相、设内阁、兴东厂、防宦官、惩贪官、治污吏。可即使这样,公元1644年,随着李自成的农民军兵临紫禁城,这个经历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的大明王朝,也迎来了它的尽头。大明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眼看大势已去,在皇宫的煤山上自尽身亡。朱元璋创立的大明王朝,在经历了二百七十六年的风风雨雨之后,随崇祯的自缢轰然倒塌。

image.png

  而今,当人们再次追溯那段繁华落尽的历史时,依然对其中的很多历史节点心生疑惑。李自成的大军侵犯明土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崇祯皇帝朱由检依然有很多的选择保命保江山。如果他沉着冷静、果断出手,团结全国力量抵挡汹涌而来的大军,那么中国的历史极有可能改写,大明王朝也许就不会如此凄凉无声地退出历史舞台。但历史不容假设,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让大明走向灭亡,导致了崇祯皇帝最后的悲惨结局呢?

  天灾人祸与贪官污吏并行,导致人心惶惶

  崇祯二年,陕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陕北地区饿殍遍野。为安抚当地灾民,尽快平定祸乱,朝廷派遣户部侍郎马懋才前往重灾区之一安塞县了解灾情。马懋才刚到达安塞县,就被当地严重的受灾状况震惊了:安塞县已一年未曾下过雨,江河水干、农田绝收、草木皆枯竭而亡。百姓断粮,只能以草根树皮充饥,饿殍遍野。

image.png

  其实古时候历来发生的旱灾并不少见,比如南宋隆兴元年就在湖南发生了一起严重旱灾,农民颗粒无收、生活无着。时任平江主簿的王梦雷,在亲眼目睹湖南大旱引发的社会凄惨景象后,写下了一首《勘灾诗》:“散吏驰驱踏旱丘,沙尘泥土掩双眸。山中树木减颜色,涧畔泉源绝细流。处处桑麻增太息,家家老幼哭无收。下官虽有忧民泪,一担难肩万姓忧。”为我们真实地还原了旱灾发生后社会的生活面貌。由此可见,因气候变化、地理环境变迁和社会人为情况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旱灾,可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有多大。

  据《文献通考》卷301记载:“北宋明道二年,南方地区大旱,种粒皆绝。百姓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而明末崇祯年间发生的这一场特大旱灾,让全国人口锐减至8848万,减少了整整1139万,数字之大、危害之深,可谓触目惊心。如若放任灾荒发展,势必造成大片土地荒芜,葬送经济根基。

  而旱灾致使农业生产活动难以开展,造成以安塞县为代表的陕北地区人口锐减,经济发展状况恶化,财政危机进一步加深。此外,旱灾引发了陕北地区流民潮,社会动乱频繁,很多流民因生计被迫转为流寇盗贼。眼看着灾荒就要引发武装暴动甚至大规模起义了,马懋才赶紧上书告知皇帝自己的所见所闻。

  听闻惨状的崇祯帝立马下旨,免除陕北地区当年的赋税,同时命令有关部门立刻拨发赈灾粮,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相关部门也不敢怠慢此事,火急火燎地准备十万石粮食准备下发。十万石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巨额数量了,如若这些赈灾粮食真的能全数送到百姓手中,那么灾荒也能妥帖处理。可是万万没想到,就连这些救命的粮食,竟也被贪官污吏层层盘剥。

image.png

  首先是户部各官员趁这粮食还未出京城,就动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先后克扣了五万石,只剩下一半拨往陕北。而粮食刚到陕北一带,就被当地巡抚私吞了两万石;紧接着是陕西知府又将两万石括入囊中,这十万石粮食只剩下了一万石。但你以为这层层盘剥就终止了吗?不!

  仅剩的一万石粮食刚抵达灾区,就被当地的土豪乡绅层层克扣,真正到农民手中的粮食所剩无多。事实上,水旱灾害与王朝兴亡之间的关系,就是水与舟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自然灾害导致农民造反,推翻王朝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代卿士伯阳父在《国语·周语上》就提出:“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山崩川竭,亡之征也。”果不其然,十年之后,犬戎攻进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王朝陨落。

  贪官污吏的压榨,朝廷的放任,加重了百姓负担,经济和生活危机陷入恶性循环,农民已经忍无可忍,终于揭竿起义,反帝反朱氏。刚开始,他们只是零星的小打小闹,后来力量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广。农民打土豪、杀贪官,一路势如破竹,大明的根基开始被动摇。

  财政困难,经济发展状况捉襟见肘,士兵被逼“上梁山”

  崇祯年间异常突出的财政问题,就导致了宁远城守军发生哗变。可这些曾跟随袁崇焕出生入死,两次击退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进攻,取得宁锦大捷的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老兵,为何会忘记自己曾经是如何拿命守护这片朱氏的疆土,去兵变逼帝退位呢?

  原来这些戍守边疆、上战杀敌的士兵已经四个月没有领到过军饷了。他们基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温饱都无法解决,更遑论为你朱氏的天下抛头颅、洒热血?那么说到军饷的匮乏,人们可能会疑惑:是谁这么胆大妄为,竟然敢克扣边防军的军饷,拿江山社稷的稳定开玩笑?

image.png

  其实不仅是当时的人们不明白,就连前线的士兵也心存此疑虑,他们去找宁远当地的巡抚解惑,甚至是闯进他的家中,搜查园庭地窖,看其是否藏了钱,结果一文钱都没有发现。那就怪了,钱到底谁的手中?

  按理说啊,小小的一个地方巡抚又不管钱,他又怎么可能有机会去贪军饷呢?而真正的财政大权掌握在户部手中,由户部尚书直接接管。眼见着宁远士兵要跟自己拼命谋反了,辽东巡抚赶紧写加急书信给户部尚书要钱,以平息众怒,但户部尚书竟然拒绝了。

  巡抚急了,堂堂一个户部尚书克扣军饷,不给前线士兵充足的生活保障,你这不是将士兵逼上梁山,惹得他们兵变,威胁大明的江山社稷吗?其实,不是这户部尚书不想拨钱,而是朝廷真的太穷了,已经无钱可拨了。

  你看崇祯元年当年的财政收入仅有326万两白银,可是扣除前一年的财政负债,就只剩下200多万两了。而元年用于维护江山稳定的军费就需要327万两,别说财政盈余了,你连基本的军饷费用都无法保障,更何况皇宫的年度开支也是一笔大花销,你说这朝廷的日子还要不要过了?照这样的情况,不说别的,单是战争的消耗就能把大明王朝给拖垮。

  军政腐败,大明如何不亡

  崇祯年间,朝政腐败现象越发严重,最突出的便是军政内部的贪腐。明之初,军队内部实行“卫所制”即屯田制,将士兵变为军户,以屯田收入作为他们主要的生活来源,而朝廷补给是他们额外的经济渠道。有利可图如何能放任流之?这便是人性的劣根所在。

image.png

  因此,到了明中叶,军队内部的腐败到了难以遏制的地步。军官相互侵吞土地,军户们失去主要的经济来源,于是只能四下逃亡、另谋生路。但是,军队需要人力补给,国家需要军队保卫。迫于无奈,朝廷只能拿出大量银财向社会招募闲散人士做雇佣兵。而雇佣兵,大多数为手无寸铁、毫无作战经验的农民,他们之所以成为雇佣兵,就是想拿朝廷的钱粮过日子。一旦军饷被拖欠,他们就会发生兵变。

  你看,军队军官侵吞屯田,朝廷大臣克扣粮食,这大明的吏治有多腐败便可窥知一二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自己不从事生产劳动,专门压迫剥削黎民百姓,不劳而获,任何一个王朝如此地腐败,都不可能长久。所以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李自成大军顺势而起,推翻了这个在历史上留下一记浓墨重彩的大明王朝。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