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会出现流民问题 明朝又指定了什么救助方式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流民问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古时候中国,在王朝的不断更替中,流民问题始终是不断困扰统治阶层的重要问题。这些流民的构成自然是非常复杂的,但终究是以农民为主的群体,或者为了逃避赋税或者为了外出谋生,开始成为流动的居民。也有受自然或者政治因素的影响的,被迫离开家乡的群体,从而成为流民的。
在古时候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受到战乱的影响或者灾害的影响,统治阶层虽不愿看到流民到处流窜,但是也是能力有限。如何解决流民问题,就是各个朝代统治者最为头疼的问题,各个朝代统治者也使出了适合时代特征的救助方式。
明代流民形成的时期及原因
明朝社会,在不同时期都遇到了各种原因形成的流民问题。在明初的社会中,受到战乱的影响,流民问题广泛因战乱存在;在明朝中后期的社会中,因吏治腐败和土地兼并形成的流民问题,造成了大面积的逃荒和农民起义,为明朝的灭亡留下了巨大的民间隐患。
而流民的形成除了战乱和政治原因,存在着深刻的社会问题,整个明朝社会,流民问题始终困扰着统治阶层,明朝各个时期的流民问题,其形成值得探索。
1.明代初期形成的原因
在古时候中国的帝制时代,因流民问题引起的农民起义导致了很多朝代的灭亡。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流民大量加入红巾军,加速了元朝衰落和灭亡。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所面对的流民,其形成有着众多原因的影响。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争夺执掌天下的权柄。导致农业生产无法真正有效的进行,很多农民背井离乡,逃避兵祸,形成大规模的流民问题。
明初洪武年间,自然灾害频繁,在那个重农抑商的小农社会,自然灾害的发生定然会大规模的影响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无法有效进行,农民一方面吃不饱肚子,一方面无法缴纳赋税,出外逃荒成为流民,成为生活大的唯一出路。
明初时期,除了内部争斗和自然灾害以外,被赶到草原的蒙古骑兵,经常劫掠北方边疆。无法安心生产的农民,自然而然地会背井离乡,走上流民的道路。
整个明初时期,流民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战乱导致的社会生产无法有效的进行,以及水灾旱灾等天灾的影响。
2.明代中后期形成的原因
明代社会的发展,也不能逃脱历史的宿命,在经过明初的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以后,明代中期以后,流民的形成原因与明初有着很大的不同。
明代时期,朱元璋为了大明江山的稳定,设立了极为庞大的官僚体制和分封了众多的宗室子弟到各地为王。这些人在明初时期,为稳定社会功不可没。随着社会的发展,明朝的政治环境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庞大的官僚体系,政治腐败贪污成风,各地的封王骄奢淫逸,为了维持他们自身奢靡的生活,兼并土地,获得更多的财富成为他们的重要手段。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明代中期,由于处于小冰河时期,受到冰冷气候的影响,以及各种水灾旱灾,农业生产活动持续低迷,无法有效的保障百姓的日常生活供应,很多百姓以树皮草根充饥,大规模的饥荒导致了大规模的流民运动。
明代中后期,官场腐败成风,党同伐异,尤其是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之间的党争,导致很多官宦人家受到政治迫害,或流放抄家,或充军发配,政治因素的影响,也成为明代中后期流民形成的因素之一。
明代针对流民的处置措施和效果
明代各个时期统治者,在面对流民问题时,无不重视。流民的存在,不单单是百姓的生存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安抚好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国家统一发展的重要基石。如何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如何抑制土地兼并,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如何救助受灾的百姓,成为明代统治者有效治理流民问题的重要举措。
1.明代治理流民的行政措施
明代对于长期流窜在外的流民,有一整套措施妥善进行安置。一方面就是用优厚的条件吸引流民返乡置业,有的地方规定,流民返乡之后,政府负责调节归还逃民的房屋土地,减免原先欠下的债务,免除逃民户的两年差役;另一方面呢不愿意返乡的流民,就近原则安置流民,给他们安排土地,减免赋税。
流民游荡在外居无定所,常常会成为扰乱各地治安的罪魁祸首。为了治理流民问题,明朝初年,明朝推行了一系列的户籍管理制度,从法律上规范流民的管理。制定户帖制度,实行里甲管理,用黄册来厘清各地民众的数量;在各地设立巡检司,凭借路引和店历登记,监控流民的流动。
明初,在里甲制度的基础上,明朝政府又实行了知丁之法,要求邻里百姓之间要相互了解,互相监督;身为农民,出去干农活,也最好是早出早归;经商运货,要告诉邻里大概的归期,外出务工,就近原则谋生。明初的这些管控措施,虽然严厉,却也为社会的安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治理流民的经济措施
明朝的在面对流民问题上,推行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济措施。面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为稳定民心和社会秩序,明代社会异常重视粮食的仓储建设。有常平仓,预备仓,义仓等。
明朝独创的预备仓,设立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是为了应对水旱灾害而专门设立的,朱元璋下令在各州县老百姓长期聚集生活的地方,设立预备仓。“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外,府县仓禀蓄积甚丰”,可见预备仓的设置为天下安定,恢复农业生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明代时期,为了在灾荒之年平抑物价,专门设置了常平仓,每年收秋之后,官府出钱收购市场上多余的粮食,遇到灾荒之年,平价售出,用来平稳物价,使得底层生活的人民不至于在灾荒之年无以为继。设置义仓,则是为了保障一些无劳动能力的生民,在灾荒之年不至于饿死,每逢流民增多,就会开仓赈灾,保障流民的生命权。
在古时候社会,生产力普遍不足,明朝政府为了应对旱灾,官府主持修建了很多的水利设施,这些工程基本上是官督民造。“度工计材,俾父老之习事者董其役。未几二皆成,时其启闭,以禁旱涝。”
除了兴修水利和开仓赈灾以外,最主要的治理流民的措施就是以工代赈。“明洪武二十三年,崇明及海门风雨海溢,遣官振之,发民二十五万筑堤”,通过兴办国家性的工程将灾民附着在工程之上,有事做和有饭吃,可以有效的稳定社会秩序。
治理流民的效果
明王朝在面对流民问题时,针对不同情况的流民有着不同的应对措施,有些是直接继承的以往朝代的法律措施,有的是针对明代独有的流民问题,结合当时的情况,所采取的措施,一定时期内很好的处理了流民的情况。
遣归原籍是明朝统治者主要治理流民的思路,明初时期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人心都是思念家乡和期盼安居稳定的,很多农民乐于回归家乡从事农业生产;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一些酷吏横行乡里,税赋过重,导致流民不愿返回乡里,和官府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有些甚至爆发了冲突。
针对流民失去土地,统治阶级积极的抑制土地兼并,但是,侵占农民土地最多的,并不是那些大地主阶级,而是朱皇宗室子弟,朱元璋为保障子孙后代不受苦难,分封子弟为王,在明朝中后期,这些宗室子弟成为兼并农民土地的主要阶层,明初由于政治清明,宗室子弟还能很好的约束自己,明朝中后期,这些人成为明朝中央政府最为头疼的问题。
建立仓储,开仓赈灾,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王朝建立初期,各种政策的实施成为王朝稳定的推进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论什么措施,受制于王朝政治环境的变化,基本是与统治阶级的意志相背离的。
总结
纵观整个明朝历史,从建国开始,到明朝灭亡,流民问题始终是困扰明朝统治阶层的重要问题。统治阶层为预防流民问题和妥善安排流民,制定了一系列的应对和保障措施。而且整个明朝,始终处于小冰河时期,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受气候影响严重的农业生产,粮食产量受到严重制约。
因粮食问题所产生的流民,是明朝流民形成的重要原因。处理流民问题,不单单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政策,更需要的是上行下效的有效实施,明初社会的安定,是民心所向,官府和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在王朝中后期,明朝也无法走出历史的怪圈,因吏治腐败从而导致的各种流民问题,严重影响了明朝的统治根基。
参考文献: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