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被很多人推崇?十个字贯穿了大明王朝的开始和终结
明朝,由明成祖朱元璋建立,国祚276年,共传十六帝,是个有血性的朝代。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君王不死社稷在,天子提剑守国门。帝王是封建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是古时候社会中的焦点,于是围绕着帝王就会出现很多词汇。例如:帝王权术、帝王之道,这样的词语。如何做好一个帝王的箴言祖训,更是多不胜数。总之,帝王的生活就是围绕权力和政治。权衡利弊、制衡臣子成为一个帝王谋略的象征。在这样的思想熏陶下,我们就会生出一种,帝王都是因势利导、见风使舵的野心家,没有任何气节可言。对于帝王来说,割地赔款、和亲盟约、弃车保帅都是惯用的手段。
然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总会出现不一样的声音,这个朝代有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赞誉,帝王很强势,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这就是大明王朝。明朝的开国皇帝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朱元璋做过乞丐、和尚,最后发现只有造反能够填饱肚子,谁曾想从此平步青云。昔日差点饿死的乞丐,日后成为了一国之君。朱元璋在位期间,强势的性格一直影响着后代子孙。
明成祖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有着和父亲一样的野心与能力,区区一个藩王并不能让他感到满足。发动靖难之役后,登上皇位的朱棣并没有遵循古制定都南京。毕竟自己篡权夺位,在南京的根基并不稳定,于是他迁都到了今天的北京。这个举动,既有政治上的目的,同时也有军事战略上考量。北方虽然贫瘠,但民风剽悍,作战勇猛,所以自古以来,朝代的更替大多北方统一南方。
在当时,北京的地理位置并不是国家的中心,属于明朝统治的边境,经常会受到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不仅如此,当时的瓦剌和鞑靼也是北方边境的大患。首都作为一个国家的心脏,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我们通常认为,一个国家灭亡的标志,就是敌军攻陷首都,君王投降。朱棣将首都迁到边境,无疑是将国家处在危险之中,这个举动既展现出了朱棣的气魄,也体现了他治国安邦的决心,这便是“天子守国门”。
继朱棣之后,虽然明朝偶尔会出现一两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但是却没有一个是软弱的君王。至少对待外族入侵上,从来都不会妥协屈服,一直执行武力镇压的策略。即使敌众我寡,也会死战不休。我们都知道,明朝的臣子不怕死,忠烈之士更是前赴后继。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在明朝得到了极大地发扬。在国家危亡之际,他们会毅然选择用生命保全名节,在史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朝最后一代皇帝崇祯帝,虽然是一个亡国之君,但在历史上留下的,基本都是他救亡图存,殚精竭虑的事迹。直到最后一刻,也未曾放弃。直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大势已去,崇祯皇帝也没有像历史上其他亡国之君一样逃走躲避,更没有献国乞降。国破家亡的最后一刻,他也要用自己的方式抗争到底,写下一篇罪己诏之后,在煤山自缢殉国。用这样壮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后半句所说的“君王死社稷”。
这十个字,贯穿了大明王朝的开始和终结,更体现了一个君王与社稷同存的决心。小编曾听说,船长会选择和自己的船一起沉入大海。一个国家的君王也会选择和这片曾经属于自己的土地融为一体。明朝君主将社稷重任当作与生俱来的使命,这也是为什么明朝会成为很多人推崇的一个朝代,君主用生命践行了家国情怀,诠释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脚下土地的热爱与执着,寸土不让,让中华儿女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