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四大权宦之一,揭秘历史上汪直的结局如何?

  对汪直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了相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一、命运悲惨,却得到上天眷顾

  和剧中的人物设定一样,汪直确实是一名宦官,是广西大藤峡瑶族人。在成化三年(1467年),汪直以幼童的身份被俘入宫,后经宫刑以后分赠给王公贵族,而汪直比较幸运的是被安排侍奉皇帝最宠爱的万贵妃。

  因为万贵妃和明宪宗之间的关系,为汪直的发迹提供了便利条件。

  成化十二年(1476年),道士李子龙勾结太监闯入进入皇宫,后虽被杀死,但却让成化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留下了心理阴影,而且当时京城中有关于“妖狐夜出”的灵异事件,于是明宪宗派汪直外出查探。在汪直将所探查的事情一一报告给明宪宗以后,明宪宗非常高兴。这件事让汪直在明宪宗的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也为他后来的发迹奠定基础。

image.png

  二、掌管西厂,命运开始改变

  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月,因念及东厂办事不力,同时也想重用自己的亲信,明宪宗亲自建立了一个特务机构----西厂(全称西缉事厂)。汪直被任命为提督,其飞黄腾达之路由此开始。

  汪直的第一单生意便是处置“三杨”之一的杨荣曾孙建宁指挥使杨晔与其父杨泰。原因是二人在家乡横行霸道鱼肉乡里,被仇家举告,逃入京师以后企图用贿赂脱罪,被汪直发现以后逮捕入狱。

  有了皇帝的信任,西厂权势气焰熏天,已经稳压东厂一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更何况西厂已然是臭名昭著,最终在成化十三年五月,便内阁首辅商辂等大臣上书请求罢撤西厂。这并不单单是文人士大夫一惯对特务机构发自内心厌恶的结果,而是因为西厂设立之后确实如此行事,明宪宗迫于无奈只好暂时罢撤西厂,令汪直回御马监。汪直虽然被免职,但是对他的宠幸依然不减。在这期间,汪直仍然继续率领校尉在南北两京侦缉异己。

image.png

  成化十三年六月中,明宪宗以御史戴绪和王亿别有用心对汪直歌功颂德的奏章,下诏汪直复置西厂,而这个结果使得群臣的努力毁于一旦。而再次上任后的汪直自然不会放过当初迫害自己的政敌,一番权力斗争后,最终,朝臣和宦官之间的斗争以汪直的胜利而告终。

  伴随着汪直权势日益增强,人们对汪直的恐惧和厌恶也随之愈烈,盛极而衰,不无道理。

  三、外出辽东,黯淡收场

  历史不容假设,我们无法得知如果汪直没有前往辽东处理边疆事务会是什么样的结局,但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历史却是汪直的外出的结果。而汪直最后的黯然收场和他经略辽东有很大的关系,不论经略辽东是否出于本意,但是毕竟他离开京师长达五年之久。

  从成化十四年(1478年)开始到成化十九年,汪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北方边境和蒙古鞑靼等少数民族作战,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且也因军功屡次得到升迁,但是危机也在慢慢出现,最终在成化十八年汪直外出巡视边境后朝中大臣上疏请求明宪宗裁撤西厂,而最终明宪宗的同意让西厂在宪宗一朝退出历史舞台,到了成化十九年,明宪宗将汪直调到了南京御马监。而正是这次调离,让汪直彻底失势。

  五年的时间里,汪直几乎都在外地,即便不全是在辽东,也是在大同这样的边镇重地。可以看得出来,每次遇到敌寇犯边
,明宪宗都会让汪直监军,这是对汪直的信任,同时也是器重。能够看到汪直军功日炽,但是这五年的空白期对汪直来说也无疑是致命的,而对他的反对者来说却是扳倒他的绝好时机,显然朝臣把握住了机会。

  汪直的得宠就在于常在明宪宗面前出现,有了这个第一印象,久而久之明宪宗就会在想要办一些事情的时候想到汪直,而这也是汪直宠幸长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哪怕汪直做错了事情,只要到明宪宗面前申诉一番,明宪宗恐怕就会将这件事情避重就轻。

  而汪直错误的决定就在于外出巡视积攒功勋,这样就会让自己和皇帝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少,空白期的时间越长,双方的间隙也会越大。对明宪宗而言可以有千千万万个汪直,但是对汪直来说只有一个皇帝。离开了京城,也就脱离了对京师一举一动的掌控,再兼之伴随着西厂的裁撤,也说明明宪宗不需要汪直,至少不需要这个特务机构。没有了西厂还可以存在东厂锦衣卫,但是对汪直来说却没有了最后的依仗。

  汪直的落幕也在情理之中,更何况汪直想要凭借军功来巩固地位,这无疑是一招败笔。哪怕他是宦官,但是手握兵权依旧会让皇帝心生忌惮,即便是这个人是皇帝最信任的臣子。身为一名宦官,他应该做的是围绕着皇帝,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手中的权力,而不是常年在外。

  从明宪宗将汪直调离南京就可以看得出来明宪宗已然不再信任汪直,否则的话就会仍旧待在大同,或者即便调离回京也是北京,而不是陪都南京。而明宪宗借助群臣上疏罢免汪直不过是寻找一个由头而已。而且在汪直因为与许宁不和请求班师回朝时,明宪宗便顺势解除了他的兵权,种种迹象表明,汪直已然倒台。

  对于失势后的汪直,虽然仍有朝臣攻击,但是明宪宗却并没有再次对汪直进行贬斥。不过在这次事件之后,史书对汪直的描述少之又少,甚至他的死亡时间也没有记载,最后不知所终。

  四、时过境迁,后世评之

  明朝历史上有名的权宦汪直算是一个,其余的是王振、刘瑾、魏忠贤。但是相比较其他三个人,汪直的危害更小,甚至汪直也有一些有功于大明的事迹。

  仅论汪直经略边疆,数次打退少数民族政权的侵略便是有功于社稷,即便是没有亲自指挥,但是以当时汪直的身份地位,一些重要的决定显然是需要他同意的,这一点是不能够抹杀汪直的功劳。

  同时,在汪直当政时期,为了健全明朝的科举制度,汪直曾经提出过重要的建议。在成化十四年,汪直请求设立武科乡、会试,悉视文科例。这是有利于武科人才的全面选拔,同时也是对科举考试体系的一个完善。

  功过是非,已然是过眼云烟,于今人而言,我们需要做的是需要从历史中感悟罢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