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三公和三孤的官职是什么 他们的权力很大吗
明代三公三孤是什么官职,这些官职有多大权力?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明代自从朱元璋建立之后,走上了一段稳定、安宁的生存环境,或许在大家心目中明代并没有太多新奇的事情,大多数事物是在前朝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以适应新社会。我们今天说的明代“三公、三孤”官职,在大家看来可能似曾相识,毕竟官职中更多的部分是依照前朝的设置。
“三公”实际上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就已经有了太傅、太师,专门给太子进行教授知识。当时正值周朝,大家了解周朝是一个注重礼仪的朝代,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礼节,更何况在皇宫中,时刻提防自己的行为是否在礼法之中。
后来的几个王朝,一直将“三公”视为非常重要的职业,皇帝会专门派遣最有声望的学者前往宫中,给皇子们进行教书,自然而然的“三公”的地位非常高,是很多学者想要去攀登的高度。
“三公”在朝廷中的威望很高,是一个实职。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发展,“三公”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在西晋时期,皇帝根据原有 “三公”设置,重新安排职位,出现了“六公”。此外,“三公”由原来的学官,真正的给皇子教授知识,地位非常的显贵。到了后来成为了虚职,一共分为了十二级。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三公”的权力越来越少,很多时候就是一个虚拟的职位,并没有实在的权力。皇帝通常会将一些大将和名臣,进行褒奖,给予“三公”的职位,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身份显贵。比如我们熟知的岳飞,曾经在战场中的战绩显贵,受到了皇帝对他的褒奖,赐给他“少保”的职位。
“三孤”,有另外一个说法是“三少”,和“三公”类似。在西周成立之后,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他们通常是对“三公”进行辅助和助手,以一种“虚职”的样态进行加封。
实际上,明代的“三公”、“三孤”给予了这样的权力,在皇帝身边进行辅佐,等同于秘书,地位相当高。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个人经常在皇帝身边进行工作,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善于抓住皇帝内心,了解他的所思所想。
在明代,“三公”人员设置通常不是固定的,皇帝会根据不同的事情和条件进行改变,或许皇帝对一位官员非常重视,信任他的做法,能够超乎一切困难,顺利的做到了“三公”的位置上。
由于“三公”、“三孤”都是虚职,因此在朝堂之上的各位大臣都有可能去封个“公孤”的职位,很大程度上看皇帝的内心所想,因为没有实权,也不怕封错人,造成朝堂的动荡。此外经常有人同时担任着“太师”和“太傅”的官职,毕竟没有俸禄,只要是在允许范围之内,皇帝时刻不会怜惜一个官职的付出。
尽管在官场中,这样的虚职没有太多的权力,但是在很多人看来,如果大学士没有这样的“三公”,似乎是能力比别人要低一些。换成我们现在的话就是,他们同一级别的官职,也存在着“内卷”。毕竟是能力突出的人才能够获得太多的名誉,如果完全说“三公”没有用途,也不完全对,因为这些官职不管在生前,还是死后,都会在这个世上留下记录,如果能够刻在石碑上,那就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件,何乐而不为啊。
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们,想要进入到官场中,为了不仅仅是当时的回报,更多的是子孙后代的名声和荣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