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富足是怎么来的?明朝对于农耕有多重视?

  说到明朝,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明朝的富,来自强大的生产力。从种地打粮到纺线织布,各行各业全是琳琅满目的高科技。

  我们都知道古时候中国都是以农耕生产为主,在明朝时耕地地开垦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值。

image.png

  万历九年,张居正主持全国土地清丈,当年全国耕地数为701万余顷,而到万历中期,出现了有明一代全国耕地面积最大的数字1161万余顷。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当中,明朝耕地面积位居首位,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成就,和大明朝廷的大力支持是密切相关的。

  明朝初期,朱元璋就发布了很多关于农耕方面的书籍,书籍在当时的造价成本非常高,但是在朝廷的推动之下还是迅速地传遍了全国。

  这些典籍里面有详细的农具使用方法和作用的记载,并且对于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土地怎么治理等农业知识也都有记录。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明朝对于农耕是非常重视的,使得因常年战乱造成的国力疲乏、百姓民不聊生的状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image.png

  当时有很多外国人来到大明的时候,都对于明朝的农耕水平感到非常吃惊。他们在参观农田的时候,发现农民们把土地治理的井井有条,就像是走在公园一样。

  更重要的时候,几百万顷的耕地居然没有一点点浪费的,只要是已经开垦出来的土地,或者是经过批准可以种植的土地,都种上了粮食。

  明朝传统农业的科技技术千姿百态:凿井浇地和水车灌溉在中国南北方全面铺开,轮作等耕种技术更进步神速,还有多种新型绿色环保肥料与土地增肥技术。

  农具水平更全面升级,生铁淋口技术造出的新器械,更加结实耐用,更出现好些新花样:强力的人力犁“木牛”,大功率的稻谷脱粒设备“稻床”,手摇小水车“拔车”。

  这些新型农具,早已达到了工业革命之前,传统机械动力的最高水平。

image.png

  让当时西方传教士们开眼的,是好些突破性农业科技:陆续出现在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做到了桑鱼结合多种养殖,更借养鱼消灭了恐怖的疟疾。

  更强大的是稻种革命,北宋时期由占城传入的高产量早熟稻,在中国南方大地开花结果。这种最高可达一年三熟的宝贝稻种,成了中国南方农业的普遍现象,这是一场意义堪比二十世纪绿色革命的农业变革。

  这样强大的生产力,在同时期西方传教士笔下,更留下了丰富的记录。利玛窦自己的书信集里,由衷地称赞中国农业的产量远超过西班牙。

  金尼阁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里说得更直白:欧洲能种的中国都能找到,产量更比欧洲富裕的多,米麦鱼肉的价格都非常便宜。

  而曾德昭的《大中国志》里描绘的更细致:“不但有强壮勤劳的中国农民,更有各种大开眼界的农业器具。以至于不管多么贫瘠的土地,中国农民都能使它有所收成。”

  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记载,江南地区平均亩产量高达三石,最高产量换算成现代单位,有稻谷一千二百斤。嘉靖年间名臣霍韬的记录,珠江流域亩产最高水平更突破了十石。

  同样强大的,还有专业的农业人才:明末《沈氏农书》里记载,嘉兴地区的农业雇工,单人每年的劳动生产率,最高有稻米五十六石,换算成现代计量,值大米八千五百多斤。

  上面这些数据有多恐怖?不但清朝康乾时的顶峰时期未曾突破,即使是近代民国专家极力吹捧为“蒋介石黄金十年”的中华民国十年建设期,同样难望其项背。

  现代农业学家推算明代的亩产量,即使在占城早熟稻大规模推广前,中国南北平均亩产量就已接近三百五十斤。而按照南京国民政府农林部的统计,清末至抗战爆发前的最高平均亩产水平,也不过二百九十斤。

image.png

  除了农耕发达,明朝的人口数量当时也是世界第一。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土地多了粮食就多,只要有了粮食活下来的人就多,人口总数自然也就变成世界最多的了。但是时间太过于久远,明朝的时候到底有多少人我们是不得而知了。

  而被繁荣农业直接支撑起来的,更有连锁反应般强大的手工业。素来强大的纺织行业,生产技术更高速进步,全新设备层出不穷,新式的纱绸机和改机,功率远超前代,以胡琢《濮镇纪闻》里的说法是“擅绝海内”。明代纺织品细密程度超过宋代数十倍,品种更空前增加。

  新兴棉纺行业更强大,强大的五穗纺车,造价低廉使用轻便,为家庭生产必备,以宋应星的形容,一个农妇操作该设备生产,效果可顶三个壮汉。更震撼的是江南地区的水转大纺车,堪称当时全球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一天产量破百斤极轻松。

image.png

  强大生产的催动下,大明的商业贸易也极繁荣,比起明初的完全政府垄断来,晚明最逆天的场景,就是民营行业的如火如荼。比如瓷器业,单当时著名的景德镇,官办作坊不过几十,民营作坊却有上千。

  商业活动也更热闹,特别是随着嘉靖四年,白银确立为法定货币,商品经济更随之井喷:新兴商业城镇大面积出现,如北京南京等传统大都会,繁华程度更是空前。外贸也越发热烈,东南沿海外商云集。

  如果我们说到经济和商业的话,自然离不开产业。在明朝的时候第三产业就已经得到蓬勃的发展了,可以说当时的每一座城市里都有多种不同的第三产业存在,粗略统计的话总数也不会低于两万多种。

  而当时的西方国家却还在法律里规定第三产业是违法的。因为第三产业的发达,更加让其他国家的人喜欢中国。他们对中国的喜欢也让他们在中国发现了更多珍贵的产品,从而让明朝的经济发展更加繁荣。

  这样的热闹,一度也造就了明代仓储丰厚的景象。而有钱有粮的时候,明朝政府给老百姓花钱也常大方:遍布各地的专用赈济仓库“济农仓”,两百余年里活命无数。

  最早的全民公费医疗“惠民药局”更恩泽苍生。每逢饥荒年,明朝政府还会拨出专用钱粮,帮助灾民赎回被卖的儿女。

image.png

  最富庶的东南省份,还有独特福利政策,不但专门收留孤寡流浪汉的“养济院”常年钱粮丰厚,而且凡是受灾群众,都能白送土地耕牛。

  如此美好景象,素来史不绝书,很多后人每读到类似篇章,都大呼难以想象:这就是那个连西北闹灾都赈不了的明朝?

  明朝的航海事业也发展得非常庞大。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他的船队中的船一艘就有一百五十米,宽度能够达到三十米。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明朝的造船业多么的发达,而正是因为造船业的发达才带动了航海业,航海业的发达带动了和海外国家的商业贸易能够大批量的进行,从而让大明王朝有了巨量的财富。这些财富到了朝廷手里之后又推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即使不算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只说普通的民用船只也要比很多国家要强上百倍的。甚至有的国家会把明朝的民船买回去改造成军用船,因为明朝的民用船只已经比很多国家的军用船只要好很多。

  很多传教士更是说如果大明的皇帝让全国所有的船只排在一起,甚至能排到马六甲海峡。可惜明朝创造的种种记录也只持续了这一代,随着明朝的灭亡,这些领先世界的记录也都一个一个的破灭了。

image.png

  明朝当时的白银拥有量也是非常多的。说起这些白银就不得不提刚在美洲征讨完的西班牙人,他们在美洲获得了无数财产,然后把这些财产几乎全部带到了中国,换成了茶叶、瓷器和丝绸等中国产品。甚至为了能够购买足够多的东西,他们开船来到大明的时候船上除了白银基本就没有别的东西了。就这样让明朝的白银拥有量达到了整个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二。

  而晚明引进的西方军火科技,更是明代整体生产水准的缩影:欧洲传入的火枪火炮,经明朝军工体系改造后,杀伤力骤然升级。典型如红夷火炮,经明朝引进后改由独特的钢管冷却技术铸造。火炮杀伤力与使用寿命都大幅提升。西方掌握这类技术,还要等美国南北战争时。这就好比武侠小说里,一种强大成熟的内功,完全可以提升武艺的杀伤力。明朝的生产“内功”,就这样冠绝全球。

  好些清初明朝遗民们格外怀念的,便是晚明的美好生活。照着清初学者陆应的深情回忆,万历年间的老百姓,除了吃穿业余生活也丰富,经常喝酒听戏。以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至今好不思慕”。

  广东人陈舜在《乱离见闻录》里描述天启年间的物价:一斗米卖二十钱,一斤肉只有六七文钱,物价“百般平易”,再穷的人也吃得起。

  即使是经济远落后于东南的北方地区,以清康熙年间的老遗民丁耀亢的感慨,万历年间的山东农村,家家户户都是健牛肥马充斥,一斗粟米只要十钱。想起那丰衣足食的往事,看看贫困的晚年,哪怕当时文字狱厉害,他还是忍不住“如何过之心不哀”。

image.png

  明朝在万历时期GDP已经占到了世界的80%!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游览了福建福州之后,称赞福州:“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 “在这个大国,……,人们食品丰富,讲究穿着,家里陈设华丽,尤其是,他们努力工作劳动,是大商人和买卖人,所有这些人,连同上述国土的肥沃,使它可以正当地被称做全世界最富饶的国家”。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