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大才子分别是谁?为什么没有唐伯虎?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唐伯虎当然是一大才子。明代成化、正德年间,吴中地区的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徐祯卿四人,因能文和善书画而闻名于世。
人们将唐伯虎视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称颂他的画作,赞誉他的书法,也对他的轶事津津乐道。
只是,这样的文人唐伯虎,虽文艺之才才高八斗,美名远扬,却并不满足被选入"明朝三大才子"的标准。只因能被纳入三大才子的"才",并非简简单单的文艺之才,而是学富五车,博闻强识的博学之才。
代表明朝士人学识渊博、影响深远、贡献卓越的三位才子,分别是洪武至永乐年间为大明殚精竭虑的忠臣解缙,正德至嘉靖年间仕途不顺却坚毅无比的杨慎,以及正德至万历年间命途坎坷却集大成的徐渭。
解缙,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解缙的存在,大概可称作是,立大明士人之标杆。他和自古以来的众多才子一样,生于书香世家,早早便有了"神童"的头衔。洪武二年(1369)才出生的他,在洪武二十年(1387)便在乡试中夺得解元之位。次年,他和长兄解纶、妹夫黄金华一起金榜题名。而这,便是解缙成为明朝举足轻重之人的开端。
在进士及第的一年里,解缙就凭借才学得到朱元璋的青眼,从庶吉士一路升至翰林学士。朱元璋对解缙有多喜欢呢?他曾特意对解缙言明:"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这份鼓励无疑给了解缙动力,随后他万言书也上了,《太平十策》也献了,在朝中的声誉自然而然的也立起来了。
不过解缙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正是因为朱元璋欣赏他,所以对他要求更加严格,认为他还需多作沉淀,故将解缙遣回家。这段被"冷落"的岁月长达八年。这八年间,解缙无法参与官事,只得在家校对《元史》,补写《宋书》,修撰《礼记》……
只可惜解缙还未达到让朱元璋满意的地步,老朱便溘然长逝。随即即位的明惠帝朱允炆又听信谗言,让解缙在政坛更加举步维艰。直到建文四年(1402),解缙才在礼部侍郎董伦的帮助下回到京师。而到了年底十一月,解缙就坐上了内阁首辅之位,向世人证明自己这几年的积淀确实卓有成效。
那解缙有多博学呢?他在朱棣登基后成了翰林侍读,之后又进入文渊阁。《太祖实录》、《列女传》,乃至《永乐大典》,解缙都是主编。永乐二年(1404),在正式建立内阁制之后,解缙还再度坐上内阁首辅之位。能写天下事,亦能管天下事,尊解缙是明代博学才子的前三甲,便是自然。
而杨慎,时人称之"无书不读"。杨慎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
、金马碧鸡老兵等。他也出身于书香门第,且是正德六年(1511年)的状元,起步颇高。只是到了嘉靖三年(1524),他却因"大礼议"事件被贬至云南。
杨慎的发配,比当初解缙的八年要严重的多,他在云南一带一待就是三十余年。三十多年间,杨慎把手边能看的书都读了,把他能研究的儒学观点都研究了,把他想写的东西也写了个七七八八。约2300首诗,无数涉及经、史、诗、文、词曲、音韵、金石、书画、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多方面的著作,这便是他留给后世的财富。"三大才子之首",也只有博学如杨慎,才担得起这个名号。
而徐渭,他的身份也很多样。诗文他作,书画他作,戏曲他作,就连沙场,也有他的身影。徐渭曾是明代抗倭能人胡宗宪的幕僚,忠心耿耿,在胡宗宪被捕后多次企图自杀。
在早年经历了一番磨难之后,他南游金陵,北走上谷(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境内),看天地,书人生。也是因为有徐渭,才有了"泼墨大写意"画派和"青藤画派"。正是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和军事家的多重身份,最终让他拥有了"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荣耀。这也算是对他,坎坷一生的一点弥补吧。
与解缙、杨慎和徐渭相比,唐伯虎虽然现在名声更大,但在明代,在社会影响力和涉及领域的广度上而言,唐伯虎是要逊色一些的。故而在以"广博"为标尺的排行下,唐伯虎最终没能名列三大才子之中。况且,他们四人都很值得尊敬,又何必一定要给排个高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