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如果不灭亡会一直紧闭国门吗?明朝的大门为什么没被西方打开?
今天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明朝的大门为何没被西方打开?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明朝和清朝都有“洋务运动”甚至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也可以被称为“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从服装入手,用以和“古老的思想”说“再见”。思想越成功,在学习他人的时候阻力越大。
明朝的大门和清朝一样都是“闭关”的
明朝人相对清朝人有一点比较好,就是当时的学习能力、向对手学习的意识还有些,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性不是特别强烈,但这些也有有原因的。
比如第一次时期的朱棣,作为篡位皇帝、作为面对蒙古势力进攻的前线皇帝,朱棣对于军事技术的学习并不排斥。通过“交趾之役”学习火器技术。
朱元璋奠定明朝基因
1407年,大明与交趾(请注意交趾并非今天的越南而是越南的中北部)交恶,最终10个月灭亡交趾政权。在战争中,名将张辅向驻地汇报了交趾的火器发展。由此,朱棣在1410年设置了神机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火器专业部队。
比如第二次时期的嘉靖,作为藩王做皇帝,他本身对自己帝位、权力的旁落的担心是非常重的。因此,面对竞争的时候,嘉靖心理虽然也排斥,但为了更重要的帝位、皇权则一如反顾地学习。
早在宁王造反前,葡萄牙的火炮就通过“外贸”进入我国,国人就开始对这种后装滑膛加农炮进行研究、仿制。到了嘉靖二年(1523年)开始正式仿制。根据佛郎机明军又对鸟铳也进行改良,形成铅锡铳。它们主要用于防范蒙古骑兵。
但是到了第三次学习的万历末期到崇祯时期,则因为自身各种复杂问题,在反对引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文臣反对下,第三次学习失败了。红夷大炮正式出现,也拉开了中国晚明时期最有名的科学家、大臣、天主教教徒徐光启引入葡萄牙火炮并且编练葡萄牙雇佣军解救大明的故事。
明朝的大门没有被打开只是因为历史原因和外敌自身因素
明朝的“军事洋务运动”中,第一次军事技术的落后与第二次和第三次本质上完全不同。第一次军事技术落后,属于“同在中华科技圈”的落后,交趾的军事科技并不先进,只是一种改进,针对交趾地区多山的山地作战的军事改进。本质上还是宋元时期,我国军事技术为基础。
第二次和第三次则完全是不同。
我方是完全学习西方。但因为我们的基础比较雄厚,西方并没有“划时代”的超越我们,我们在某些方面仍然继续远超西方。例如在防沉、防颠簸方面的技术比欧洲列强更高一些。“水密隔离舱技术”、积水舱与密闭舱通过底板上的小孔引入和流出海水的设计等都比较合理,这些技术直到18世纪欧洲才有所设计。
上述设计我们在4世纪时就已经出现了。
同时,西方科技只是在18世纪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到来后,才彻底比中国先进,代表是什么?瓦特蒸汽机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彻底带动了比当时中国就已经先进的纺织机。那个时候起,西方科技划时代的超越东方。以前的西方殖民无论在规模上、程度上对中国、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等其实都没有产生实质性的超越。
特别是中国,因为中国地理位置在古时候文明国家中属于比较安全的地区,西方传统科技无法让他们大规模地进攻我们。所以,小规模的进攻使我们失去了对抗的动力。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其实都是一种“袭扰”,对政权没有实质性的颠覆。
被动性学习不会真心学到东西,我们只是幸运而已
综上所述,我们对外部的入侵采用的是一种“被动应对的方式”。当敌人对我们的威胁不大时,我们就会继续躺在“天朝上国”的思维中过活。由此,“红夷大炮”的学习就是完全失败,在这种失败中,明朝灭亡了。南明甚至以改信天主教寻求葡萄牙救援、甚至向日本寻求派兵,那么,这背后同样是为了自己的天下、自己一姓天下引狼入室。
因为在1785年西方第一次科技革命才出现,因此英国在中国综合实力下,他就只能敢在1840年代才去进攻中国。
在1540年代,他们想来都来不了。1640年代,当时的科技还没有发展到:能够打败东方传统科技积淀的能力。西方的船和武器还不能绝对超越传统智慧对武器不足的弥补。
说白了,就是通过传统智慧、加上对西方武器的仿制、联合传统的科技成果,我们的科技尚能应对西方的科技。但是当蒸汽机发明后,当西方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后,我们的传统智慧就不灵了。
当然,1840年代和1940年代、2040年都是完全不同的。
1840年代,清廷的失败不是军事的失败,而是治国理念的失败。当时海上失败了,但传统的路上战争,如果应对得当或者抵抗意志坚决的话,完全可以打败英国。
但问题是,清朝的思想过于固化、僵化,对外学习的思想并没有因此出现。当然,魏源的“以夷制夷”思想虽然出现了,但基本上对统治阶层没有触动。只是让当时的少数知识精英有所触动。
真正让他们认真学习西方科技的则是太平天国运动。为了保住江山,清朝的统治阶层才不得不开始了“洋务运动”。明朝则是没等打开,就被清朝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