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是什么?明朝内阁首辅权力的变迁史是怎样的?

  还不知道:明朝内阁的网友们,

  明代的内阁权力是逐步变动的。最初只是顾问角色;后来才进入决策系统;到嘉隆时期决策权重增大;在张居正之后,回归到处理政务,决策参与的状态。

  1.顾问时代

  朱元璋废了丞相,庞大的政务就得他亲自处理。事必躬亲不是坏事,但那样的工作量每天做批示都做不过来,至于还想看件、分析、学习,就更难顾及了。

image.png

  制度发展演化有其规律,这时候必须要有“头脑”加入。所以朱元璋用了几个文士"备顾问",用来解决自己困惑,或者有时候参谋参谋。

  这些人是五品官。到了朱棣时候也是,看《北征日记》就能就明显感受到他们的顾问角色。

  2.进入决策机制

  内阁最初就是帮皇帝出出主意,写写文稿。到了仁宣时期,已经加衔尚书侍郎,位列高官,且尽在御前,自然权力增大不少。

  到英宗少主登基,整个朝政向公文政治转化,大学士的票拟权重要了。对人事、大的政务的参与度越来越大,阁部矛盾就自然激烈起来。

  内阁与吏部都是强势部门,在高官的推荐,任免上冲突就会出现。到了武宗死后,杨廷和和吏部尚书就冲突比较大。

  不过也不能太高估这时候内阁的权力,在天顺年间,吏部尚书依然权力很大,当时的一位吏部尚书经常骂人都没人敢顶。

  3.决策担当

  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权力一个比一个大,决策范围一个比一个广。

  严嵩主要负责的是行政事务。在军务上参与有限。诸如庚戌之变围城紧急,他去祭天去了。

  徐阶当政,负责的政务略有扩大,比严嵩时期略强。当然这也与嘉靖皇帝身体状况每况日下有关。

  高拱的时候,自己既是内阁首辅,又是吏部尚书。人事,行政大权全具备。对军国大政的一系列决策自然容易出台,和俺答议和,隆庆开关都可以做到。

image.png

  张居正没当吏部尚书,但作为首辅,又是顾命大臣。在事实上决策权超过高拱,人事,行政,监察权都拥有,故而可以推进改革,达到“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同时,权力越大,下场就越不好。毕竟违祖制是政敌最好的理由。他们四个的晚年一个比一个不好。

  4.万历十五年以后

  申时行担任首辅后,很清晰皇帝的诉求,很合理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到了后来党争起来,首辅更是鸡肋。

  崇祯登基后,乾纲独断,内阁就是负责处理皇帝文书。按照吴甡回忆,随着军务繁忙,内阁更像分工整理军务文件的部门。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