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天灾不断,造成了什么影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为什么小编来说说明朝天灾的故事。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崇祯帝朱由检自杀,大明王朝覆灭。而李自成等人起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连年旱灾造成的大饥荒。于是有人提出,明王朝其实是“亡于天灾”的。这种说法虽然比较片面,但也说出了明朝“多灾多难”的事实。
从地质学角度来说,明朝恰好处于小冰河时期,这一时期的显著表现就是气温大幅下降,从而造成干旱、粮食减产、瘟疫横行等天灾不断。
在《近500年旱灾统计显示的旱灾趋势》一文中提到,17世纪三四十年代所发生的极旱灾情,是近500年来影响最广、时间最长的干旱,一些地方甚至连续八年无雨或少雨。这种长时间的极端天气,对靠天吃饭的农业大国来说是致命的。干旱造成的粮食和水源短缺,让农民不得不为了逃荒而背井离乡,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动荡。
这次干旱不仅持续时间很长,在地域跨度上也很大。包括整个黄河流域、海河流域、滦河流域和淮河流域,就连一向风调雨顺的长江流域也受到了影响,可以说在当时,整个国家的粮食主产区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连年干旱所造成的后果是无法估量的,明朝后期出现了大规模的粮食减产,同时爆发的还有鼠疫。农民食不果腹,只好捉老鼠充饥,感染上了鼠疫。另一方面,为了逃荒,这些感染了鼠疫的人们离开家乡寻找活路,又将病毒传染到了其他地方,加重了整个社会的灾难。
除了旱灾,地震也是一大罪魁祸首。在明朝,有记载的地震就有1159次,其中就有我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的一次地震——华县大地震。
史书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发生地震,一时间房屋倒塌,山崩地裂,受灾最严重的的渭南、华县地区,有些地方山都被“削平”,有些原本的平原地区却出现了山丘。
根据记载,这次发生地震的关中地区,人口密度很大,加上时间是深夜,很多人在睡梦中就被黄土掩埋。地震还造成了渭河和黄河的泛滥,当局的迟钝低效,更是让这次灾难雪上加霜,据官方统计,此次大地震遇难人数超过83万。然而这还没结束,华县大地震的余震一直过了五年才逐渐平息下来,给关中地区的百姓带来了难以抹去的伤痛。
虽然这次地震发生在嘉靖朝,但其造成的影响却一直持续到崇祯时期。连年的大旱加上地震让老百姓无可依靠,明当局不但没有积极赈灾,反而加重赋税,终于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这一地区成为明末农民起义最活跃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