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锦衣卫是如何建立的?他们有什么权利?

  说到锦衣卫,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近年来,关于锦衣卫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提起“锦衣卫”三个字,大部分人脑中或许会浮现出身着飞鱼服、佩戴绣春刀的身影,还有人想起的则是传说中他们残忍、暴虐的朝廷鹰犬形象。那么,真实的锦衣卫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他们是否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冷血?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又是什么关系呢?

  01锦衣卫的建立和封禁

  明朝初建,朱元璋登基后,深知自己一无世家支持,二无根基,这个皇位坐得并不稳。为了更好地掌握臣子的想法,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让侍卫总管挑选出一批人并加以培养,负责盯着应天的大小官员,定时汇报他们的信息,这就是锦衣卫的前身。

image.png

  这一时期的锦衣卫更像是皇帝的私人军队,专治刑狱,初始职能为三项,分别是守卫值宿、侦察与逮捕、典诏狱。专替皇帝监察百官,权力较大,可以直接取诏行事而不必通过审判手续。当时牵连甚广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都少不了锦衣卫的推波助澜。朱元璋治国手段刚猛,再加上锦衣卫的震慑,当时的官场人人自危,生怕自己哪天项上人头不保,整个明王朝的大臣们生活在高压恐怖之下,终日惴惴不安。

  然而,随着权力的日渐膨胀,锦衣卫滥用职权、冤假错案的现象开始出现,朱元璋意识到,这柄用来震慑朝野的刀如果用得不好,早晚有一天刀尖会冲向自己,尤其是皇长孙朱允炆性格温顺,恐怕难以驾驭锦衣卫。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取消了锦衣卫的典诏狱权,“悉焚卫刑具,以囚送刑部审理”。自此一直到建文年间,锦衣卫都处于极严格的封禁状态。

  02朝廷的鹰犬

  朱元璋驾崩后,四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政权,称为明成祖。但是,朱棣非嫡非长,而且是通过非常规手段取得的皇位,自知人心不附,不合礼法,难以服众。此外,建文帝虽战败,但却不知所踪,且朝上大多为旧臣,朱棣担心建文帝只是假死遁走,随时有卷土重来的可能。于是,朱棣重新启用锦衣卫,让其秘密活动,用来监视臣民。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买通了建文帝身边的宦官,用来传递情报,因此他对宦官这一群体的忠心很是信任,于是又建立了一个最高侦察机关,这就是以后大名鼎鼎、令人闻风丧胆的东厂。

image.png

  东厂名称几经更换,如西厂、外厂、内行厂等,但是职权和地位却是越来越高。与其他皇帝不同,朱棣很是信任宦官,甚至委以重任,曾遣李兴出使暹罗、马彬出使爪哇诸国、郑和七下西洋等。就这样,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开始慢慢掌握司法权、兵权。锦衣卫和东厂,在这一时期成为名副其实的朝廷鹰犬,对朝野起到了极大的监察和制约作用,皇权得到了进一步集中。

  03宦官乱政

  明宣宗后,君王大多不亲政史,甚至深居宫中,国家政务很多被移交到宦官手中,内阁的权力也被渐渐转移,由此,各处上行下效,在某些地区,太监反而成为了当地的最高监察者,对政务大加干涉,逐渐形成了一种畸形的“阉人政治”。历史上有名的汪直、刘瑾、魏忠贤、曹化淳等人,无一不是“巧言令色,献媚人主,窃弄国柄,荼毒生民”,宦官把持着国家朝政,甚至连阁臣的任免都是凭他们的喜好。对内,宦官窃弄政柄、贪图享乐、搜刮钱财;对外,好大喜功、挑衅周边小国,以致民怨四起、叛乱不断。

  锦衣卫和东、西厂最初设立都是用来监察、震慑百官的,他们替皇帝镇压反动、摒除异己,造成了高压的政治恐怖。这些从明太祖时期开始的措施,被视为“祖制”,轻易不敢更改。这套所谓的祖制,使朝野上下终日惴惴,统治者的威权达到了极高的程度,因此后来的历代君王,即使知道这制度过于残酷,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威权,所以并不废除。明中后期的几代皇帝多深居宫中,不太过问国事,宦官的气焰更为嚣张,明目张胆地收受贿赂、罢黜朝臣,当时的官场极为黑暗,无数士大夫前仆后继地请求废除,但最终无效,直到明朝亡国,锦衣卫和东、西厂才自然消亡于历史的舞台。

image.png

  观察明朝锦衣卫的发展和变化,可以看出,虽然它的设立是为统治者服务,但是它与皇权的关系却是此消彼长的:当政的皇帝手腕强硬、皇权强盛的时候,锦衣卫便完全听命于皇帝,充当皇权的维护者;但若是皇帝软弱或者无心于政治时,锦衣卫就会私下结交阁臣、宦官,在动荡的政局中成为一件暴力工具,皇权反而还需要倚仗锦衣卫来统领百官。

  由于缺乏权力的限制,后期开始有锦衣卫为了邀功请赏而编造罪名,牵连甚广,制造了不胜其数的冤假错案。锦衣卫的特权,给了他们胡作非为的权力,同时又能得到统治者的保护,当时的社会风气混乱不堪,官场黑暗无比。“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所以有人说,锦衣卫和东、西厂是间接引起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