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爱赏灯,会不会有引发大火的危险?

  明代,元宵放灯已成定制,自朱元璋建都南京,即订下了元宵燃灯十天的规矩。永乐迁都北京后,仍沿旧制,自正月初八上灯至十七落灯,共计十天,比宋代增加了五天(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永乐七年,元宵节期间赐百官假日十天,明代晚期改为赐百官假期五日,除内臣近侍、朝臣阁部正、外臣计吏之外,其余百官皆可入市与民同乐。朝廷对元宵节非常重视。宫中放灯也成定制,上元之前,在乾清宫前面的丹陛上树立七层牌坊,形同鳌山。或者在寿皇殿前搭建「方圆鳌山灯」,最高时达十三层。委派近侍上灯。钟鼓司负责作乐;内府提供库存蜡烛;内宫监预备奇花、火炮、巧线、盒子、烟火、火人、火马之类,至元夕燃灯放烟火(刘若愚《明宫史》)。

  宫中元宵情景可见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宪宗元宵行乐图》。这是一幅著名的工笔重彩画作,高三十六点六厘米,通长六百三十点六厘米,以长卷形式描绘了元宵节期间,成化皇帝参与的种种游乐活动。宫中效仿民间风俗,张灯结彩,搭建鳌山灯棚,燃放烟花爆竹,并表演杂技百戏。图中所绘鳌山,被沈从文先生断定为「传世明代最具体鳌山灯棚形象」。鳌山如史书所载搭建如山,「最高有十三层者」。此处鳌山满布球形花灯,四角出挑带华盖的彩灯,中央有券门,也悬灯。灯山应为四门,通往四方。鳌山上层有「八仙庆寿」
灯景。鳌山前景为杂技百戏,有顶竿献艺,锣鼓伴奏,又有「钟馗嫁妹」戏文行进。鳌山右侧可见小儿持蟾蜍灯与兔子灯,行进戏文中有挑灯、扛灯、擎灯者。

  《行乐图》的另外一段,为某宫门前的景象。宫门悬三枚巨灯,门里院落中立有彩绘高柱,柱两侧悬两排彩灯。可见六角宫灯、六棱瓜灯及球灯。宫门前有戏文行进,角色均披挂纸扎「竹马灯」。这种灯分前后两截,竹扎骨架,糊纸,彩绘,内燃蜡烛,拴挂在角色的前后身上,形同骑马。正对宫门是四人骑马交战戏文,应为「三英战吕布」。前面有一人推动旋转的滚灯,灯中设「万向轴」,不论灯球如何旋转,中间的蜡烛始终直立。灯前是「月明和尚度柳翠」戏文;后面则是「百蛮献宝」。图中还能见到「白象灯」、「人物灯」和各式花灯。又见宪宗成化皇帝,身穿一件淡赭皇袍,坐在黄色丝绸的幄帐之下的宝座上,观看庆贺活动。

  据《明武宗实录》第一〇八卷称:正德九年(1514年)元宵期间因大肆燃灯而引起火灾。「宁王宸濠别为奇巧以献。遂令所遣人入宫悬挂。传闻皆附着柱壁,辉煌如昼。上复于宫廷中依檐设毡幙,而贮火药于中。偶弗戒,遂延烧宫殿,自二鼓至明,俱尽。火势炽盛时,上犹往豹房省视。回顾,光焰烛天,戏谓左右曰:是好一棚大烟火也」。宫中火起,炽盛薰天,皇帝却浑然不觉,误为一棚大焰火,可谓昏聩至极。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