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势力那么大 外戚干政问题为什么影响如此小

  明代宦官和外戚的网友们,宦官权势较大的明王朝,为什么外戚干政的影响较小呢?

  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王朝中,最常见的能够影响干预到皇权的就是宦官和外戚,前者为时常在皇帝身边侍奉的人,能够接触到权力中心,如果说宦官与皇帝的关系不够紧密的话,那么后者就是与皇帝拥有亲戚关系的母后或者嫔妃的母族。

  大家都了解,在我国古时候史中,外戚干政愈演愈烈的一个朝代是汉朝,而“外戚干政”这个词也似乎成了汉朝的时代特征。对于后世的王朝来说,大家看到了汉朝因为外戚问题产生的不可挽回的局面,纷纷尽力以警惕这种情况的产生。

image.png

  外戚篡权这个问题如果处理得稍有不慎,便会如同汉王朝一般,时常经历皇权旁落的尴尬时候,这一点让我们了解了历任王朝统治者为了摆脱外戚篡权问题费近心力,但是效果似乎不大。

  而到了明代,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王朝受到外戚干政的影响较小,与之前大多数王朝不同,那么明代能够做到如此地步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代的政治背景

  废丞相,设内阁

  明代自朱元璋登基后就有一个重大的改革,存在了许久的丞相制度在这一时期被废除了。大家了解,君权与相权的争斗绵延不绝,朱元璋此时废除丞相制度,可见其想要从根源上断绝丞相独揽大权的决心。那么这个丞相制度的废除与外戚有什么关系呢?

  废除丞相制度最直接的变化便是中央权力的加强,以前外戚集团还能从丞相集团下手,逐步得到权力,如今帝王手中的权力得到了强化后,外戚集团便不能轻易获得揽获大权的途径,毕竟外戚集团也没有办法让本就忌惮自己的皇帝将权力分散一些给他们。

  统治者的忌惮

  朱元璋上位后就格外忌惮各种势力的干政,初始便下令禁止宦官干政,为此还制定了减少宦官人数等政策。

  对于令多数皇帝头疼的外戚问题更是上心,朱元璋直接下令禁止后宫干政,如有违背者,将会受到重罚。在朱元璋时刻保持着的戒心中,外戚集团要想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接近权力中心着实有些困难。

image.png

  二、明代的各种制度的加持

  1、完善的监察体系

  明代最著名的可能当属监察制度了,前有锦衣卫,后有东厂,无一不是皇帝获取消息的耳目。按照当时的情况,可能外戚集团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在他们尚未察觉之时便被皇帝知晓了。

  不要觉得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明代时期的监察体系完善到什么程度呢?就连大臣一天内的活动,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都能被皇帝获知。

  2、科举制度获得帝王信任

  而流传下来的科举制度成为明代选拔官员最主要的途径,很多寒门子弟寒窗苦读十年,只为了一纸公文,这些由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本身的背景较低。

  相较于容易出现异心的外戚集团,这些寒门子弟身后没有势力做支撑,容易受到皇帝的宠信,此时的外戚集团要想获得皇帝的信任从而获得较大的官职便没有那么容易了。

image.png

  选妃制度的“决绝”

  要想杜绝外戚对朝政的干扰,朱元璋首先想到了后宫女人的身份地位,如果改变了选妃制度,皇室子弟可以迎娶民间拥有平凡背景的女子,岂不是就能从根本上上杜绝外戚势力的发展壮大。

  他想要在这上面做点文章,使得外戚势力无法触及朝政。于是当时的明代命令规定,皇室子弟可以与民间女子通婚,但是禁止与大臣结成姻亲关系。

  娶一位民间女子最大的好处便是,妻子没有深厚的家底做支撑,也没有权利较大的母族相助,皇室子弟之间的关系、势力可以变得更为单纯一些。

  而皇帝从民间直接选妃也是同样的道理,身处后宫中的妃子们都没有强大的母家,更没有可以成长到威胁皇权的潜力,外戚干政的主要途径便被统治者彻底地清除了。

  宦官制度的兴起

  在武将失势后,明代文臣集团兴起,明帝王需要扶持另一股力量使朝政得以平衡,这个时候,宦官得到了接触朝政的很多机会,时间一久,宦官集团的发展变得更为系统和强大。

  如果你要问,为什么不扶持外戚集团作为另一股势力呢?因为明代时期有这样一条规定,外戚能够获得侯爵,但无法拥有实权,也就无法成长为能够与文官集团相抗衡的势力了。

image.png

  封建专制统治权力的加强,科举、监察等制度的完善,以及选妃选驸马制度的改革都让明代的外戚势力还没有萌芽便被扼杀在了摇篮中。

  但是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明代的这些举措表面上看是给了外戚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但是也为明代埋下了隐患。但不管怎么说,对于一个想要将权力握紧在手中的统治者来说,在先天和后天形成的政治背景之下,明代外戚干政影响较之其他朝代都要小很多。

  参考文献:《明代》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