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总兵官无品级,为什么还权力极大呢?
实际上明朝的总兵官是没有品级,既然总兵官没有品级,却为何身份显赫权力极大?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为了保证对军队的控制,让军队实行的是卫所制,并设立大都督府,后改为五军都督府,这是明朝的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全国卫所军籍。而征讨、镇戍、训练等则听命于六部之一的兵部。当一旦遇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官,发给印信,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于朝,官军各回卫所,很好的将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开。
所以当遇有征伐,朝廷就会任命将领担任总兵官,调集各卫所的军队出征,由其统率。故在当时总兵官属临时差遣,无品级,无定员,多由公、侯、伯、都督担任。总兵官之下,还设有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游击之下还有坐营官、守备、把总、提调官等。
也就是说明朝初期总兵不是常设的武官官职,而是临时根据战争需要设置的官职,虽然没有品级,但是这个职务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担任,一般都是公、侯、伯、都督的人兼任,想想看就知道,能被封为公、侯、伯又或者担任都督的人不是战功赫赫,就是背景不一般。明初至明中叶,文武并重,总兵官颇有权势。
明初也就任命了几个总兵官,像建文二年,命李景隆为平燕将军,充总兵官。李景隆是谁?建文帝朱允炆的心腹,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成祖朱棣即位,也就任命了何福佩征虏将军印,充总兵官。到了朱棣儿子明仁宗朱高炽时期,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始颁将军印在诸边将,其中有总兵4人,参将4人。由此可见,明初总兵官的含金量有多高。
但是到了明末,随着时代的变迁,总兵官也渐渐成了常驻武官,朝廷渐渐以文制武,重文官,轻武职,总兵官地位显著下降。总兵官成为镇守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后,也改变了明初练兵将领不指挥作战,指挥作战的将领不管练兵的问题,有利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也形成事权专一的局面,存在着总兵称霸一方、拥兵自重的可能。而为了节制总兵的权利,朝廷又下派巡抚,参与军队管理,削弱总兵官的权力。
虽然明朝总兵官到末期增加到二十多,不如早期地位显赫,但仍是位高权重,有的总兵能统帅数十万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