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国本之争”是什么事件?“国本之争”持续了多久?

  今天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万历与大臣的国本之争,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国本之争,一场起源于由谁来继承万历皇帝宝座的争论。

  在长达十五年的争论里,很多大臣因触怒万历皇帝进入诏狱,发配边疆,帝国统治陷入不宁,来自于后宫的唆使让万历皇帝始终不愿退步,大臣们的坚持让帝国的统治陷入混乱。

  这场原本决定帝国未来的争论,却让帝国率先陷入了衰亡,在旷日持久的争论中,皇帝深居后宫不愿处理朝政,大臣们咄咄逼人不想动摇礼制伦理。

  国本之争演变到最后已经不单单是关于继承人选的争论,而是皇帝和大臣们的角力。

  万历皇帝无疑在这场角力中失败,这位年轻气盛的皇帝一怒之下深居后宫三十年,将这个风雨飘扬的帝国彻底拖入衰亡的深渊。

  国本之争的人选聚焦在宫女王氏所生的嫡长子朱常洛和郑贵妃所生的次子朱常洵身上。

  临幸宫女对于皇帝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万历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一时的冲动竟然会成为令帝国陷入动荡不安的导火索。

  朱常洛出生后,万历皇帝对于这个宫女所生的孩子一直不怎么上心,此时的他正迷恋郑贵妃。

  迫于李太后的压力,万历皇帝不情不愿的把王氏册封为恭妃,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

  当郑贵妃诞下朱常洵时,万历皇帝喜悦不已,他把对郑贵妃的迷恋也倾注在了这个孩子身上,这种爱屋及乌的态度顿时间让宫中流言四起。

  人们传说万历皇帝将把朱常洵册立为皇太子,当这个长了翅膀的消息传到深宫之外的大臣耳朵里时,就像一枚炸弹在这个帝国内部炸响。

  成百上千的奏折被送到万历皇帝的寝宫里,面对无一例外要求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的奏折,这位年轻的皇帝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愤怒。

  有理由相信,这种愤怒来自于他对郑贵妃的迷恋,大臣们的反对激发了他要维护自己和郑贵妃之间那种尤为宝贵的情感关系。

  正好比汉宣帝明知刘奭无法继承汉家制度,但依然碍于自己和许平君之间的感情而没有废除他。

  彼时的万历皇帝多半怀着这种复杂的心情对大臣们的表现感到愤怒和失望,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由此揭开。

  万历十四年,内阁首辅再次上书请求把朱常洛册立为太子,但被万历皇帝拒绝。

  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吏部员外郎沈璟等人纠结大臣们在郑贵妃晋封当天上书请求万历皇帝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惹得这位皇帝兴致全无。

  勃然大怒中下旨把他们发配边疆,但皇帝的强硬并没有使大臣们退缩。

  相反,万历皇帝充满力量的回应就像击打在皮球上一样,陷进去的同时立马遇到更强劲的反弹。

  这种反弹来自于大臣们对于礼制有恃无恐的坚持,毕竟赋予这些大臣敢于和皇帝做对抗的底气来自于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立下的誓约: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万历皇帝的皇后没有子嗣,按照即位顺序,朱常洛无疑是顺位继承人。

  这是明朝大臣们敢于和这位皇位对抗的底气,但是这位年轻的皇帝不愿使自己和郑贵妃之间的情感出现瑕疵。

  同样,大臣们的集体反对也触怒了这位皇帝的自尊心,大臣们受到了来自这位皇帝革职、廷仗、发配边疆的种种惩罚。

  然而万历皇帝的强硬态度并没有让大臣们妥协,双方都在这场争论都疲惫不堪,万历皇帝最后索性躲进深宫里,用再也不理朝政来报复大臣。

  面对大臣的批评“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万历不闻不问,帝国运作几乎陷入停摆,“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几年,六科只剩下四个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

  国本之争愈演愈烈,帝国统治摇摇欲坠,在李太后的干预和施加压力下,万历皇帝被迫做出退让,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

  皇帝的妥协无疑让大臣中掌握了政治主动权,高高在上的皇帝再也不是一言九鼎,随即又爆发了围绕着福王朱常洵不应逗留京师的争论。

  要求福王离开京师前往封国洛阳,但郑贵妃迟迟不愿让福王就蕃,万历四十三年爆发了震动帝国的梃击案。

  一名叫做张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闯进了戒卫森严的皇宫,直奔皇太子朱常洛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欲行刺太子,后被侍卫制服。

  此事引起轩然大波,令群臣哗然,彼时流言四起,元凶直指郑贵妃,后经审讯,这名男子是受到郑贵妃手下的两名太监庞保、刘成的指使。

  万历皇帝见牵扯到郑贵妃,加上群臣非议他对待太子苛刻,只好被迫杀掉这两名太监,充充结束了这件案子。

  后又让福王前往洛阳,这才让朱常洛的太子地位稳定下来,然而这位皇太子仅仅即位新皇帝一个月后就在红丸案中暴毙而亡。

  因为这场关于决定谁是继承人选的争论,整个大明帝国都陷入了动荡之中,从国本之争到三大案的爆发,整个帝国陷入了长久的权力斗争之中。

  政治越发混乱,这个庞大的帝国终于走向衰败。

  国本之争演变到最后,其实已经演变为皇帝和大臣们的角力,皇帝试图凭借自己的权威迫使大臣去妥协,但大臣们借着祖训丝毫不退步。

  于情于理都不占上风的万历皇帝眼见自己的皇帝权威在这场争论中颜面扫地,也就不难怪要深居后宫不理朝政了。

  而明朝官员们抗争的底气除了来自于祖训,某种程度也有对气节的推崇。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