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一位前朝隐士,为何会拒绝朱元璋的邀请呢?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之前的个人背景在历代开国皇帝中是独一无二的,他是真正来自于社会的最底层,没有任何的家庭背景,其父母以及祖父母都是赤贫的农家,还到处躲债。而朱元璋也从小学会了干活,给地主放过牛。这一时期的朱元璋虽然生活困苦,但至少还有父母兄长。

image.png

  但到了1344年,旱灾、蝗灾和瘟疫肆虐,朱元璋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和兄长,只剩下他和二哥,家里穷的甚至连置办棺材的钱都拿不出来,连用来埋葬亲人的墓地都是乡里人送的。兄弟俩潦潦草草将亲人埋了,然后继续生活。

  当时的朱元璋只有17岁,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到了皇觉寺做了一个小行童,其实就是一个打杂的,好歹混口饭吃。但这种生活维持了还不到两个月,皇觉寺就因为生计问题将这些小行童们都放了出去当了小乞丐。

  从此,朱元璋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要饭生涯,在淮河流域一直流浪了三年,然后回到了皇觉寺。这几年的行乞生涯对朱元璋的影响很大,等他回到寺里之后就开始读书识字、研习佛法,然后几年之后在过去小伙伴的召唤下,加入了起义军,从此走上一条改变命运的道路,并最终在元末笑到了最后,建立了大明王朝。

  做了皇帝的朱元璋时不时还回想过去的生活,在外游历的那些日子,他曾了解了很多的东西,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登基之后,不忙的时候,他就喜欢微服私访,亲自出宫去看一看,了解百姓的生活,自己亲眼所见的总比别人告诉你的靠谱一些。

  这一天,朱元璋又微服私访了,天快黑下来的时候,他走到了一个村落里,看着眼前的景色,朱元璋不由得诗兴大发,吟道:“微细雨洒修竹,拂拂轻风扫落花。”朱元璋吟诗的时候,并没有附近有人,结果等到他吟完这一句诗,突然听到一个老人的声音。

  老人居然吟了一句诗:“天下车书今一统,五云深处帝王家。”朱元璋一听大吃一惊,没想到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村落里,竟然有如此隐士,诗做得好不好还是其次,关键是诗传达的意思。已经就知道这位老人绝不是一个普通的老人,说不定就是前朝隐居下来的名士。

image.png

  朱元璋就停下来和他聊天,原来这老人在元朝的时候已经在这里隐居了,见他谈吐不凡,朱元璋想请他出山,但是又觉得在这样一个地方贸然开口太唐突了,于是和老人寒暄了几句就离开了。第二天,朱元璋派几个官员亲自将老人请到宫中。然后对老人说:“昨闻汝诗,深见忠爱,汝欲官乎?”这是想让老人为官的意思。

  但是老人却以年老为由拒绝了,朱元璋也不勉强,但看到老人面色从容,知道是个有见识的,心想如果他有儿子说不定也是一个人才,就问老人:“你有没有儿子呢?”老人的回到让朱元璋很失望,原来这个老人不曾娶妻,更没有儿子。

  老人自己不愿意为官,又没有儿子,那只能给老人一些赏赐了。朱元璋知道但凡隐士,总有些古怪的脾气,所以他寻思自己赏赐的可能不合老人的意,于是打开内库,让老人自己挑选中意的东西。这样的赏赐,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既然朱元璋都这样说了,老人觉得自己不拿点东西很可能今天这事就没完了,不过好在这老人聪明,不能不拿,但至少可以选择拿什么,只见老人在众多的财宝中选择了一锭金子,然后对身边跟着的官员说:“这一锭金子足以。”

  说完就毫不留恋的离开了内库,然后去和朱元璋辞行。朱元璋看到老人的选择,心里很是欣慰,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同时又很惋惜,这样的人居然不能入朝为官。所以朱元璋又开口挽留老人,但是老人对做官确实不感兴趣,朱元璋也只能看着他离开。

  这则故事记录在余永麟《北窗琐语》中,朱元璋用一句诗引出了一名隐士,但是这名隐士却拒绝入朝为官,最后只拿了一金而去,让朱元璋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很多的笔记小说中,都记载了朱元璋作诗和做对联的小故事。

  比如祝允明在《前闻记》中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说朱元璋在检阅远方的驿夫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小孩也在其中,朱元璋就把那孩子叫到身边,问明了他的情况之后,朱元璋就问那孩子会不会作对联,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朱元璋出了上联:“七岁孩儿当马驿。”

  那孩子应声答道:“万年天子坐龙庭。”朱元璋一听,心里很高兴,就免除了那孩子的劳役,让他回了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